三湘都市报 2025-10-15 13:15:30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
醉驾入刑已逾十年,“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口号早已家喻户晓,但不时发生的酒驾悲剧也在提醒我们,这种理念这条红线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今天(10月15日)上午,山东聊城公安局茌平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10月14日22时46分,37岁的杜某超醉驾状态下与多辆电动自行车碰撞,最终造成8人死亡、4人受伤的悲剧。
已被公安机关控制的杜某超应该酒醒了,应该在深深悔恨中,其后悔的正是部分驾驶人根深蒂固的侥幸心理与认知偏差。数据显示,多数酒驾违法者认为“偶尔一次不会被查”“自己酒量好能控制车辆”。这种盲目自信源于对酒精危害的认知缺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酒驾高发时段与执法盲区形成的“时间差”加剧了风险。统计显示,晚上8时至凌晨2时的酒驾违法占比达65%,而部分驾驶人误以为凌晨0时后交警查控放松,刻意选择深夜出行规避检查。聊城惨案发生在22时46分,正处于典型的酒驾高发窗口期,这种“与执法时间博弈”的侥幸心态,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对酒驾的治理我们目前还停留在事后查处而非事前预防阶段。所谓“天子避醉汉”,和一个醉酒的人讲法律无异于对牛弹琴。最好的法子还是技术防控。在瑞典、比利时等国家,酒精锁已成为预防酒驾的标配——驾驶员呼气检测不达标则车辆无法启动,而我国虽有企业掌握相关技术,却因成本争议、利益协调等问题未能在行业普及。与酒驾事故造成的巨额医疗费、赔偿金相比,每台几千元的设备成本微不足道。
遏制酒驾乱象需建立多维度治理体系。在法律层面,应加快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对醉驾出罪案件配套更严厉的行政处罚,同时将酒驾记录与个人信用评级、职业准入挂钩,提升违法成本。执法层面需依托智能监控扩大防控范围,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酒驾高发区域与时段,破解“夜查盲区”难题。
社会治理的发力同样关键。既要通过真实案例开展沉浸式警示教育,用“血的教训”替代空洞宣传,也要加强代驾行业规范,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与保险机制。
聊城惨案的8条无辜逝去生命,再次警示我们:酒驾治理没有终点。唯有将法律的刚性、技术的精准、文化的柔性相结合,才能真正筑牢生命防线,让开车不喝酒从口号变为不可逾越的行为底线。
责编:薛琳
一审:薛琳
二审:张军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