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茯苓看靖州——写在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召开之际

李金欣 李大升 肖扬琳 徐鲁湘   怀化新闻网   2025-10-14 19:43:35

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

10月16日至17日,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将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召开。自被中国菌物学会确立为大会永久举办地以来,靖州已成为全国茯苓产业的核心地标。届时,各方专家将齐聚于此,共商茯苓产业发展大计,共推中医药国际标准应用,见证一颗茯苓如何从深山“土疙瘩”跃升为国际“金招牌”,撬动百亿大产业。

(靖州茯苓加工贸易中心 陈俊名 摄)

千年渊源,厚植茯苓产业根基

破晓时分,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已是人声鼎沸,药香袭人。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工人们娴熟地分拣、装卸,各地客商验货议价,一片繁忙。日均超200吨的交易量,无声印证着其作为全国茯苓集散核心枢纽的地位。

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是靖州与茯苓绵延千年的深厚情缘。

史载“神农出黔中”,靖州飞山被认为是炎帝神农氏最早推演八卦的地方。古老相传,正是神农氏最早于此地松林中发现茯苓,并将其神奇功效载入《神农本草经》,开启了茯苓造福苍生的篇章。古人尊其为“四时神药”,入列“九大仙草”,更有“十方九苓”之说。自古以来,茯苓在防治疫病、抗战荒年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甚至成吉思汗西征、郑和下西洋都将茯苓列为行军的重要物资。

(靖州五里冲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

到明代中期,靖州当地山民开始尝试林下仿野生人工栽培茯苓,随后逐渐形成人工栽培技术。20世纪60年代末,靖州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携手,于1974年成功选育出茯苓纯菌丝种“5.78”,使茯苓人工栽培进入菌种时代,产量与品质飞跃,靖州由此确立了全国茯苓主产区的地位。

创新的星火在此生生不息。2009年,靖州自主选育出第二代菌种“湘靖28”,2013年该菌种搭载神舟十号完成太空诱变,开创了茯苓育种的新纪元,其适应性甚至延伸至非洲,实现了“中国技术,全球共享”。如今,“湖南靖州茯苓栽培文化系统”正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万草之源归茯苓,茯苓之首归靖州”已逐渐成为业界共识。

(鲜茯苓 陈俊名 摄)

从上古传说至现代科研,从深山采掘到太空育种,靖州茯苓的发展史,是一部厚重的中华医药文化传承史,更是一曲激荡的科技创新奋进曲。

产业崛起,铸就茯苓产业辉煌

倘若说深厚文脉是靖州茯苓产业的根基,那么科技创新与全链布局,则是其驰骋市场的利刃。

在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现代化生产线昼夜运转。质朴的茯苓在此完成华丽蜕变:被精准加工成规整的丁、片、卷等中药饮片,或提炼为“茯苓多糖口服液”等高端药品、又或化身为茯苓饼、茯苓面、茯苓酒等养生佳品,甚至萃取精华,融汇于茯苓霜、茯苓面膜等美妆护肤精品之中。迄今,靖州已开发出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各类茯苓产品320余种,实现了从“论吨卖”原料到“论克卖”精品的价值倍增。

(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左)和助手正在进行茯苓菌种培育。 陈俊名 摄)

“产业欲强,种源必握于手。”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执行会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道出关键。菌种迭代是产业核心驱动力,从“5.78”到“湘靖28”,再到与中国科学院开展新一轮合作培育新一代菌种,靖州始终稳立茯苓菌种技术潮头。在种植端,靖州创新发明出松树蔸亮蔸栽培、茯苓袋料栽培技术等6种栽培方法,书写了资源节约与效益提升的绿色传奇。

标准,是行业话语权的象征。靖州不仅主导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更在2024年推动《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让“靖州智慧”跃升为“世界规则”。同步攀升的是“靖州茯苓”的金字招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消费名品……荣誉纷至沓来;2024年,其茯苓深加工产品(茯苓丁、片、卷、粉)斩获第109届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据权威评估,“靖州茯苓”品牌价值高达313.86亿元,位列湖南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前十,是其中唯一的中药材品类。

(鲜茯苓交易现场 陈俊名 摄)

坚实的产业根基铸就了无可撼动的市场地位。如今,靖州年销茯苓菌种4600万包,占全国80%以上;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达10万吨、6.2万吨,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十方九苓,七出靖州”实至名归。这里培育了1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吸引了修正药业、补天药业等71家知名企业入驻茯苓科技产业园,构建了从菌种选育、种植、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技术推广、大健康服务的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2024年,靖州茯苓全产业链产值达81.59亿元,2025年有望强势突破百亿元大关。

盛会启幕,引领茯苓产业未来

盛会在即,靖州已锚定更高远的星辰——“世界茯苓之都”。

围绕这一宏伟蓝图,靖州正全力推进茯苓产业“一园一平台两基地三区五中心”和“九大体系”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不仅是产业集聚高地,更入选湖南工业旅游精品线路;“靖州茯苓产业全链条数字化体验基地”跻身“第三批湖南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产业融合为古老药材注入了时尚活力。

(茯苓采挖现场)

更为深远的是,茯苓产业已成为靖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等多元模式,产业链联动带动2万余农户、7万从业者增收,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助力4100多户脱贫户实现了稳定收入,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

“我们期盼,茯苓不仅是祛病良药,更能成为日常的健康食材、天然的护肤成分、年轻人喜爱的时尚饮品,深度融入亿万消费者的生活。”这不仅是靖州茯苓产业从业者的共同愿景,更昭示着茯苓产业无比广阔的未来。

千年药香,浸润着靖州的青山绿水;时代机遇,激活了茯苓的无限潜能。当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的帷幕在靖州隆重开启,这颗承载着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土疙瘩”,必将以其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中国中医药产业走向世界的新征程,谱写“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的崭新篇章!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欣 通讯员 李大升 肖扬琳 徐鲁湘

责编:李夏涛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