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4 08:03:47

邓和明
从嘉禾县城出发,车轮碾过蜿蜒公路。还未踏入塘村镇,一块刻着“中国精铸小镇——塘村欢迎您”的石头印入眼帘。
塘村窝在嘉禾县南面,离县城14.5公里,守着与临武县、永州蓝山县交界的路口。“一镇连三县”的地理,让这里早年间就成了热闹的货物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贩带着各地的货物和乡音汇聚于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塘村,被人们称为“小上海”,还有“江南第一圩”的名号。每月逢2、5、8的赶圩日,天还没亮透,镇口的路就热闹起来。临近两市三县的人,扛着竹筐、牵着耕牛、背着布匹,从各个方向涌来。
我算不上“生在这里”,却实打实是“长在这里”。最难忘的,是那条老街。老街不长,铺着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是清一色的瓦房,黑瓦白墙,屋檐下挂着旧灯笼。
而街角那碗米豆腐,是唤醒塘村清晨的第一缕香气。米豆腐摊支在瓦房屋檐下,木架子上摆着黢黑的大铁桶。桶盖一掀,白蒙蒙的热气裹着米豆腐的清香腾起。老板用竹勺轻轻一舀,嫩白的米豆腐便滑进粗瓷碗里。
调料是这碗米豆腐的灵魂。红亮的辣椒油先淋上,再浇一勺用黄豆、骨头慢炖的高汤,最后撒上葱花、花生碎,偶尔添一勺酸豆角。我蹲在摊前的小马扎上,捧着碗小口啜饮,高汤的暖意顺喉而下,辣得鼻尖冒汗,却忍不住再舀一勺。赶圩日人多时,大家捧着碗,你一言我一语,米豆腐的香气混着说笑,成了老街最动人的晨曲。
若说米豆腐是塘村的温柔,那打铁声便是小镇最强劲的心跳。我童年时常去英花村的雄牯铁匠铺。铺子不大,进门是黑乎乎的铁砧,墙角堆着木炭。放学路过,我总爱蹲在门口看雄牯打铁。他赤着膊,古铜色的胳膊青筋凸起,长钳夹着通红的铁块,往铁砧上一放,“哐当”一声,大锤落下。火星四溅,有的落在他布鞋上,他也不在意。
有一次,我问他能不能打把小勺子舀米豆腐调料。雄牯咧嘴一笑:“小把戏想要,老叔就给你打。”那天傍晚,他选了块小铁块,烧红后一点点敲打。最后把打好的勺子放进冷水,“滋啦”一声白雾起,勺身亮闪闪的,勺柄弯出好看的弧度。后来我用那把小铁勺舀了好几年调料,虽然因搬家遗失了,但每次用到勺子,都会想起雄牯的那份心意。
那时的塘村,几乎家家户户打铁,这一声声锤击,敲出了“精铸小镇”的根基。如今的塘村,早已不是只靠赶圩和打铁的小镇。它在保留旧韵的同时,换上了新颜。“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精铸厂房。炉火变成精密设备,铁锤声变成生产线轰鸣。不变的,是塘村人骨子里的韧劲和对“精工”的执着。
再走在塘村的路上,看着“精铸小镇”的标识、老街的青石板、厂房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总是暖暖的。她是热闹的,温柔的,坚韧的,是我无论走多远,想起就觉踏实的地方。她的故事藏在赶圩日的烟火里,藏在米豆腐香里,藏在精铸车间的机器声里,也藏在我每一段与她相关的记忆里。
这就是塘村,我的塘村,一座在岁月里慢慢生长,却始终带着烟火气与精气神的小镇。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