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3 20:04:18
南山,恰似大地捧出的一颗明珠——广袤的高山草原铺展千里,奇特的丹霞地貌勾勒出灵动轮廓,葱郁的原始森林涵养着四季生机,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画卷在此静静铺陈。踏入这片土地,尘世喧嚣悄然退去,唯有天地间的澄澈与静谧包裹身心,让人不自觉沉醉于这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
(南山顶)
一、筑基:“人退林进”,筑牢生态与民生的共生根基
为守护这份自然之美,让子孙后代都能与万物共享同一缕晨曦,南山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湖南省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亦是全国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统筹负责公园内资源保护、规划建设、执法监督等综合管理,一场“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实践就此展开。
(东南热性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管理局精准施策,打出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组合拳”:
修复生态本底:针对草场退化问题,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等手段恢复植被;加强对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动态监测,让“兽走林间、鸟翔天际”的场景成为常态;同时联合科研院及所高校建立生态科研监测站,对园区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跟踪,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激活社区活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将核心区内居民安置至建家坪等生态移民小区,既改善居住条件,又减少人类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同步开展就业培训与创业扶持,引导移民参与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比如组织旅游服务技能培训,鼓励开办农家乐、民宿让“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落地生根。
生态保护的成效,最终藏在百姓的笑容里。南山风景名胜区建家坪生态移民小区内,18户91名居民在此安居乐业,兰方凤一家便是其中的代表。搬迁前,她和家人住在简陋木屋,靠奶牛养殖维持生计;2022年冬天,响应政府号召搬入新居后,不仅转型肉牛养殖,自己还找到了稳定工作,妻子阳爱花任职的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离新家不过几百米。“路变宽了,房子亮了,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如今兰方凤夫妇脸上的笑容,正是“人退林进”双生共赢的生动注脚——这场“空间迁徙”没有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结,反而让人与生态的关系更紧密。
正如南山古茶树的根系在土壤中绵延,发展的脉络也需向可持续延伸。在南山国家公园创建的实践里,发展的“金线”与保护的“绿线”相互交织,产业升级与生态移民在时代进程中交融,最终沉淀出“生态向好、民生改善”的澄明底色。
二、破局:产业升级,让“绿水青山”结出“金山银山”
曾几何时,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畜牧业的发展陷入“两难”:以家庭散养为主的模式导致草场超载退化,奶牛年均单产不足3吨,加之缺乏冷链与加工技术,鲜奶滞销率一度高达40%;牧民年均收入仅1.2万元,“依赖草场却破坏草场”的恶性循环,让生态与生计双双承压。旅游业同样面临困境——以草原拍照、基础农家乐为主的业态,年接待量不足50万人次,游客践踏草场、乱扔垃圾等问题频发,生态修复成本占比竟达旅游收入的30%。
转机,始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探索:
科学放牧,让草山“焕新”
当地奶业龙头企业南山牧业通过特许经营协议引入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搭建“奶农科技小院”,推广生物材料修复斑秃草地技术——如今,南山草山覆盖率从77%提升至96%,每亩年产鲜草量达3500公斤;11个标准化奶牛集中养殖小区落地,轮牧休牧制度让草场“休养生息”,奶牛单产跃升至8吨/年,鲜奶滞销率降至零。
品牌化路径更让价值升级:“南山牧业牛奶”获地理标志认证,通过“生态认证+品牌赋能”实现20%产品溢价,销售额年均增长10%;同时延伸产业链,开发酸奶、奶酪等深加工产品,带动2000余人参与牧草种植与养殖,形成“牧草-养殖-加工-旅游”全产业链,2024年产业产值达6亿元。
(南山草山)
(南山牛奶)
文旅融合,让草原“出圈”
旅游业告别“粗放式”发展,转向“体验式”升级:建设奶牛示范场、挤奶体验站,推出“草原露营+乳品DIY”特色项目;《去湘当有味的地方》《凡人歌》等慕名来此取景,让南山的草原风光与民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农产品销量随游客增长节节攀升,南山更成为官媒与自媒体推荐的“避暑胜地”,户均年增收数万元。
48岁的陶金,是这场产业变革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他的家族与南山有着深厚联结:太爷爷辈为避野兽、保收成,从原始森林遍布的嶡枝坪迁至半山腰;1996年,19岁的陶金因家贫回到南山养牛挤奶,见证了“南山奶粉”在南方市场的红火,也经历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业衰落、自己卖牛赴广东打工的低谷。
2016年,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家乡的变化让陶金毅然返乡:公路翻修加宽为双车道,景点重新规划升级,游道、围栏、打卡点、停车场、公厕一应俱全,草山修复工程让草原重焕生机,老危房改造、主街道绿化与夜景工程更让南山“旧貌换新颜”。他重拾乡土记忆,用心经营“南山草原农庄”——将小时候跟着奶奶在大山放羊的经历融入业态,推出南山烤全羊,搭配奶奶传授的苗族原生态山歌,打造“烤全羊+山歌篝火晚会”特色体验,既留住了乡愁,也打响了招牌。
自2013年农庄开业时年收入几万,到如今年入几十万、不断装修升级,陶金始终坚守“真诚服务、经济实惠”的口碑,赢得了五湖四海游客的认可。如今,他的农庄更登上“邵阳市经济酒店人气榜第1名”,成为南山文旅融合的一张“小微名片”。
(南山挤奶厅)
三、赋能:制度+科技,解锁可持续发展的“南山密码”
南山的蜕变,并非偶然——背后是“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破解了“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的核心命题:
制度创新定方向:通过特许经营规范企业行为,让产业发展不越生态“红线”;推行地役权改革与社区共管模式,保障居民在生态保护中的参与权与收益权,实现“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
科技赋能强支撑:草场修复技术让退化草山“重披绿装”,绿色种植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生态科研监测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让每一项决策都“有据可依”。
四、展望:以南山实践,探索生态共生的持续路径
如今的南山,晨曦中既有草原的辽阔、森林的静谧,也有牧民忙碌的身影、游客欢笑的声音——这幅万物共生的图景,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
未来,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将继续深化“制度-产业”双轮驱动,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探索,努力形成更多可参考、可交流的基层经验,为生态保护事业的共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从南山的晨曦出发,我们终将走向更多“与万物共享美好” 的明天。
责编:昌小英
一审:周洋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