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乐 湖南日报 2025-10-13 18:16:37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盛丽娟 胡思晗
您是否曾感觉在寒冷的早晨,头晕、胸闷的症状会有所加重?其实这并非偶然。天气变化,尤其是气温骤降,与血压波动乃至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理解其中的原理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是每一位高血压患者及其家人安全度过秋冬季节的必修课。10月13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朱兆伟副主任医师向大家解读为何降温会成为高血压患者的“潜在风险”,以及防护要义。
寒冷为何会影响血压?
血管的“热胀冷缩”:血管也遵循基本的物理原理——遇冷收缩。当人体感受到寒冷时,体表的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保护机制。然而,血管管腔变窄,直接导致血流阻力增大,为了将血液泵到全身,心脏不得不更努力地工作,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交感神经兴奋:寒冷是一种应激刺激,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这套系统一旦被“激活”,就如同拉响了警报,导致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也会促使血管收缩。这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
激素水平变化:在交感神经的指挥下,体内的一些缩血管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等的分泌会增加,这些激素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对于健康人而言,身体或许能代偿这种变化。但对于高血压患者,其血管壁本身可能就已承受着较大压力,弹性变差,这种额外的血压波动无疑是雪上加霜,极大增加了患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主动脉夹层等急危重症的风险。
降温了,高血压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保暖为先,切忌骤然受寒。采用“洋葱式”穿衣法策略,便于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内衣最好选择透气吸汗的材质,中间层保暖,外层防风。避免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进入寒冷的室外,给身体一个缓冲适应的时间。头部、颈部、手脚和背部是保暖的关键。头部被称为“诸阳之会”,散热快,戴一顶帽子往往比多穿一件衣服的保暖效果更好。颈部受寒易引发血管收缩,一条围巾必不可少。睡前用温水泡脚,既能保暖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睡眠。清晨是血压的“火山爆发期”,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醒来后不要立刻起床,应在床上躺一会儿,活动一下四肢,再慢慢坐起,在床边坐一分钟后再下地活动。这个简单的“三部曲”能有效缓冲血压剧烈波动。
严密监测,掌握血压动态。在季节交替、气温波动大时,应增加家庭自测血压的频率。建议每日早(起床后1小时内,服药前)、晚(睡前)各测一次,并做好记录。了解自己全天的血压曲线。如果发现血压波动异常或持续偏高,切勿自行随意调整药量,应及时咨询医生,由专业人员进行用药方案的优化。
遵嘱服药,切忌擅自停药。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规律服药来控制。切不可因为一段时间内血压稳定就擅自减药或停药,否则极易造成血压“报复性反弹”,更加危险。如果血压因季节变化出现趋势性改变,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药物种类或剂量)。
合理饮食,清淡温补为宜。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5克),少吃咸菜、酱菜、加工肉制品等高盐食物。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冬季人们习惯进补,但高血压患者切忌盲目食用过于温燥、大补的食材(如大量人参、鹿茸等)。可适当选择一些平补、温润的食物,如山药、百合、枸杞、鸡肉、鱼类等。同时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用力而骤然升高血压。冬季虽出汗少,但室内暖气也会导致身体隐性失水。血液黏稠度增高会增加血栓风险。建议适量饮用温开水,稀释血液。
适度运动,择时而行。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10点后或下午,避开一天中最寒冷的时段。遇有大风、雨雪、雾霾天气,最好改为室内活动。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避免剧烈的、爆发性的运动,以免血压瞬间飙升。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尤为重要,能让心血管系统平稳地过渡。
管理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情绪剧烈波动是血压骤升的重要诱因。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学会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和焦虑。
戒烟限酒,保护血管。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痉挛和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降温天气下,其危害更为显著。有人认为喝酒可以暖身,但实际上酒精会使血管先扩张后收缩,并导致心率加快,最终同样会使血压升高。不建议高血压患者饮酒,如饮需严格限量。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预示着血压急剧升高或心脑血管意外,切勿硬扛,应立即休息并测量血压,必要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剧烈头痛、头晕,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一过性眼前发黑;胸闷、胸痛,感觉像有石头压在胸口,或疼痛放射至肩背部;心悸、气喘,呼吸困难。身体一侧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说话不清。
责编:李传新
一审:周阳乐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