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探宝 | 田奇㻪:将理想写进每一寸岩层

江河 汤楚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3 16:57:1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江河 汤楚云

三千年城脉不断,长沙的每个角落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在这座城市的褶皱里,藏着多少未被时光湮灭的赤子情怀。今天,让我们推开这扇斑驳的大门,走进地质学家田奇㻪院士的精神世界,触摸湖南地质百年风骨的脉动。

1953年的春天,当田奇㻪院士将这座自己居住多年的公馆的钥匙交予政府时,他交出的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一份融入生命血脉的地质深情。

每每驻足于这座小院前,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李毓尧、刘基磐、王晓青,也会一次次复盘、拼装当年他们在这座小院里热烈讨论、严谨思索,开启湖南地质事业先河的生动场景。如今,尽管这里已是人去楼空,但这些名字在湖南地质的岩层中却刻下了永恒的坐标。

出身官宦之家的田奇㻪并没有跟随父兄在仕途上出人头地,而是因为对山川湖海的探索,成了中国泥盆纪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他还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

还是那条小街,还是熟悉的庭院,父辈们为新中国地质事业鞠躬尽瘁的画面已定格成一个时代的记忆,对田开耀而言,这份记忆尤为刻骨铭心,她仿佛还能听见,在湖南省地质调查所的旧址上,回荡着父亲田奇㻪的声音:“来此工作,非为升官发财。”正是这份信念,凝聚成影响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精神力量。这份力量在童潜明等老一辈地质人的回忆里延续,在无数地质工作者风餐露宿的身影中闪耀。

1927年,湖南省地质调查所设立的标本陈列储藏室,也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前身。置身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看到最初只有6个房间的小小陈列室,已发展成为拥有近8000㎡展陈空间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田开耀感慨万千。

纵观田奇㻪的一生,他在地质学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令世人瞩目。他发表了六十余篇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论文,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调查报告。正是这些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使得他在湖南省区域地质研究以及泥盆纪生物地层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奠定了湖南地质事业的坚实基础,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田泥盆”和“田湖南”。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地质要先行”的号召尤为响亮。为了国家的建设大局,时任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的田奇㻪,暂别了深耕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转而领导和组织矿产调查研究工作。仅在湖南,他及其团队调查的矿产地就有数百处,探明矿种达20余种。湖南“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的美名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传承“三光荣”精神,跋山涉水、为国找矿的艰辛付出。

田奇㻪用尽一生鞠躬尽瘁走过的路,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他留给长沙的遗产,除了南墙湾78号那座公馆外,还有岳麓山组、跳马涧组等镌刻着长沙印记的地层命名,更有他为湖南探明的丰富矿产资源。

从南墙湾的公馆到三湘四水的山野,从泥盆纪的化石到地球深部的奥秘,田奇㻪用一生在丈量湖南地质的厚度。当我们走过他奠基研究的地层,触摸他领导探明的矿脉,忽然懂得——真正的馈赠,从来不是留在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地质人血脉中的山河基因。

这是穿越百年的地质长歌,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湖湘探宝》的下一站,我们将继续追寻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地质人,见证他们如何用脚步续写——“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壮美诗篇!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