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符文蔚:人生加减法,且行且从容

符文蔚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2 12:25:44

文/符文蔚

人生如一场向心而行的修行,岁月长河里,我们始终在做着一场关于“取舍”的加减法。加法,是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寻与悉心积累,为生命筑牢厚度;减法,是对冗余负累的果敢舍弃与从容精简,为心灵辟出宽度。唯有深谙此道、善用人生的加减法,方能在跌宕起伏的征途上,怀揣一份通透,且行且从容。

人生需要加法,以知识丰盈头脑,以情感温润心田,以梦想照亮前路,为生命注入磅礴而持久的力量。北宋文学家苏轼,便是一生践行“加法哲学”的典范。在知识的疆域里,他如饥似渴,博览群书——从经史子集的深邃哲思,到诗词歌赋的婉转情韵;从儒释道三家的智慧交融,到市井百态的鲜活肌理,皆被他纳入囊中,沉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份积累,让他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绽放光芒:在朝堂之上,他以渊博学识针砭时弊,敢为直言;在贬谪之地,他以通透心境寄情山水,笔耕不辍。于是,《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哲思,《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便化作中国文学史上永不褪色的璀璨明珠。在情感的世界里,苏轼的“加法”同样真挚浓烈。对弟弟苏辙,他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书写跨越千里的手足情深;对友人,他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传递逆境中的相惜相勉。正是这些层层累加的温暖情感,让他的人生即便历经“乌台诗案”的重创、屡遭贬谪的坎坷,也始终充盈着温度与韧性。

若说加法是生命的“底气”,那减法便是人生的“清醒剂”。减去那些噬心的贪欲、扰人的浮躁与执念的枷锁,才能让心灵挣脱束缚,回归本真的澄清。东晋诗人陶渊明,便是参透“减法智慧”的智者。他身处东晋末年的乱世,目睹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地追名逐利,深知那些功名利禄不过是禁锢心灵的樊笼。于是,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在心中升腾,他毅然辞去彭泽县令的官职,决然减去了功名利禄的沉重枷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田园的他,减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减去了内心的汲汲营营,将目光投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将心神沉浸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他以减法为笔,在田园间勾勒出一幅宁静淡泊的精神画卷,那些清新质朴的田园诗,不仅是他个人心境的写照,更成为后世无数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这份跨越千年的加减之道,在当代学者杨绛先生身上,亦焕发出同样动人的光彩。先生一生都在做着知识的加法:早年留学英法,潜心治学,在文学翻译与创作领域深耕不辍,从《堂吉诃德》的精准译介到《我们仨》的深情书写,每一部作品都是她学识与人生感悟的累加,终成学界敬仰的“大家”。而在生活与心境上,她却始终践行着减法:晚年谢绝一切不必要的社交与采访,减去外界的喧嚣纷扰,独居陋室,与书籍为伴,在静谧中沉淀思想。当被问及“保持平和的秘诀”时,她笑着回答:“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份“加”出的深厚学养与“减”出的通透心境,让杨绛先生在百年人生中,始终如一株幽兰,于岁月深处散发着沁人的芬芳。

人生的加减法,从来不是孤立割裂的两极,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加法为生命奠基,让我们有底气直面风雨;减法为心灵减负,让我们能清醒洞察方向。这恰似一幅精美的中国画卷:加法是画师笔下精心勾勒的每一抹色彩、每一处细节,赋予画卷丰富的内涵;减法则是画师大胆留白的艺术处理,以“无”胜“有”,给观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唯有加法的“浓墨重彩”与减法的“疏朗留白”相得益彰,方能成就一幅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传世佳作。而我们的人生,亦需在加与减的平衡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从容,在岁月的征途上,步稳行远,向阳而生。

(作者符文蔚系吉首市一中高2406班学生,指导老师:尹敏)

责编:杨元崇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