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艺术中的生活哲学与时代启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2 08:15:10

图片

藏物·藏心·藏道:

收藏艺术中的生活哲学与时代启示

□李晗妮

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刘文良的工作室里投下斑驳的光影。屋内陈列着湘西木雕、宋代瓷片,每一件器物都静默地诉说着时光的故事。这里不像传统的收藏室,倒像是一方心灵栖息之地,处处流露着主人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和旧物的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放缓了脚步,让人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

“我从来不在乎它们的市场价值。“刘文良摩挲着一片未清洗的宋代瓷片,“这些物件是我与精神对话的窗口,是自己营造的一个安静之处。”在他的眼中,收藏不是资本的追逐,而是精神的回归;不是对物质的占有,而是对文化的守护。这些被世人视为“破烂”的东西,在他这里却是无价之宝,因为它们连接了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个体与文明。

退后一步

收藏中的人生智慧

在这个人人向前狂奔的时代,刘文良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家都在往前冲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一种方式是退后的?”

他的收藏实践,正是对这种“退后哲学”的生动诠释。不同于那些追逐拍卖会、关注市场价值的传统藏家,刘文良更钟情于在洞庭湖边捡拾瓷片,在湘西村落寻访木雕。这些行为看似“退后”,却让他获得了更深层的前进力量——与历史对话的能力。他常常一个人走在湖边,低头寻找被湖水冲刷上岸的瓷片,他认为每一片都可能来自唐宋,甚至更早。这个过程,在他看来,是一种冥想,也是一种修行。

图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刘文良指着墙上挂着的湘西木雕说道,“这些在别人眼中无用的东西,却汇聚成生活的各种可能。”他在南湖畔后浪公园展示学生的画作和自己收藏的木雕,他经常对学生说:“不是要教导人们如何鉴赏艺术,而是希望启发大家思考: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那些看似无用的时间投入、情感倾注,或许正是滋养心灵的沃土。”他组织的工作坊和展览,从不标价,也不拍卖,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观者自行感受器物背后的温度与故事。

这种“退后”的智慧,何尝不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矫正?当效率至上成为社会运行的逻辑,当价值衡量一切成为思维定式,刘文良的收藏实践提醒我们: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慢下来,退一步,或许能看得更清楚。他说,收藏教会他的不是拥有,而是放下;不是前进,而是回望。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AI时代的启示

收藏中不可复制的人性光辉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刘文良有着独特的思考:“AI可以复制很多东西,但复制不了思想、情感和敬畏之心。”

在他的收藏中,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工匠的心血与情感。湘西木雕的野性奔放,宋代瓷片的沧桑古朴,都不是机器能够批量生产的。“民间艺术的精华,融入了工匠一辈子的心血和对事情认真对待的态度。”刘文良说,“这里面包含着人性的美,包含着真善美的释放。”他拿起一件湘西傩面,解释道:每一个线条、每一刀雕刻,都是匠人情感的流露,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理解。这是机器无法模拟的,也是AI难以替代的。

图片

当今社会,技术能够模仿风格、复制形式,甚至创造看似新颖的作品,但却很难真正拥有那种“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自由天性”。刘文良认为,真正的创新不是实验室里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从生活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他举例说,湘西的刺绣、苗银、土布,都是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们与土地、气候、民俗紧密相连,是文化的活态传承。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一思考尤为珍贵。“AI可以帮你完成很多普遍性的工作,但天性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刘文良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情感融入能力——这些正是AI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常常带学生下乡采风,接触民间艺人,感受最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他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天性,激发创造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收藏艺术提醒我们: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些最古老的人类特质——情感、敬畏、匠心,或许才是最值得珍视和培养的宝贵财富。刘文良说:“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了人性的根本,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那些机器无法取代的东西。”

文化根脉

收藏中的精神归宿

刘文良的收藏有一个特点:绝大多数物品都来自湘西地区和他生活的岳阳。“我不想猎奇,只收集自己真正了解和文化上有连接的东西。”他说。

这种选择背后,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在他看来,沈从文的文字、黄永玉的画作、宋祖英的歌声,都是从湘西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化果实。“为什么湘西能出这么多文化名人?因为那里的文化土壤崇尚天性释放,不循规蹈矩。”他进一步解释道,湘西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山水环境的独特性,造就了这里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每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工艺,都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气息。

图片

刘文良谈到湘西的“赶尸”习俗,他认为这其实源于湘西人“死在外面一定要回到自己土地”的念想。他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渊源,都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收藏,就是对这种文化脉络的梳理和保存。他不仅收藏器物,还记录背后的故事和习俗,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化图景。他说,收藏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理解,为了传承。

图片

在全球化浪潮中,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坚守别具意义。刘文良说:“我们必须从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这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才能生长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花朵。”他呼吁年轻人多关注本土文化,不要盲目追逐外来潮流,而是要从自己的根脉中寻找灵感和力量。

对于当代人而言,这种文化根脉的追寻更显迫切。在物质丰富却精神贫瘠的今天,收藏成为一种寻找精神归宿的方式——通过物与历史的连接,找到自己在文化长河中的位置。刘文良说:“每一件藏品都是一个坐标,标记着文化的流变与延续。”

回归生活

收藏的终极意义

采访结束时,刘文良拿起一块随性在路边捡到的石头:“你看,这个石头就像民国大家款款向我走来,穿着白袍。与之初见的那种感觉,是一瞬间的感动。”

图片

这句话道出了收藏的真正意义——不是投资增值,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在物质世界中寻求精神的共鸣。他说,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两忘”,是通过器物达到与历史、文化和自我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人变得谦卑,也变得丰富。

刘文良的收藏哲学,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做人应该“往无声处藏”,做艺术则要“往规矩外跑”。这种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的天性,从各种人设和框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说,现代人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和物质的积累,反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需求。收藏,于他而言,是一种反叛,也是一种回归。

图片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态度显得尤为珍贵。当外卖取代了厨房的烟火气,当手机交流取代了面对面的真情实感,当结果导向取代了过程体验,刘文良的收藏实践提醒我们:生活不应该被简化为目的性的追逐,而应该是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他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体验多少,感受多深。

“人的一辈子不是奔向死亡,而是体验感受。”收藏室内,每一件物品都是这种体验的见证,都是生活哲学的具象表达,是生命的一部分。

图片

走出刘文良的工作室,夕阳西下。回首望去,他的收藏空间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或许,真正的收藏不在于藏品的市场价值,而在于它们所能唤起的情感共鸣和文化思考;不在于占有多少器物,而在于通过这些器物与多少故事、多少历史、多少人文精神相连接。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文化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时代,刘文良的收藏实践给我们以启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那些最人性化的特质——情感、敬畏、匠心,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扎根自己的文化土壤,永远是创新与自信的源泉。

藏物,更是藏心、藏道。这或许就是收藏艺术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本文图片来源于作者)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