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 2025-10-12 07:41:12
这些“养胃”方式或许在偷偷伤害你的胃
长期喝粥、饭后喝酸奶、早上喝生姜水并不适合所有人 养胃方法需根据体质和健康状况谨慎选择
亲朋好友聚餐,常听人说——“胃不舒服?喝点粥吧!”“胃有点胀?来杯酸奶助消化。”“体寒胃痛,就喝红糖姜茶。”这些话听起来似乎合理,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养胃方法真的靠谱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邹君君表示,这些养胃方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甚至有时可能会悄悄伤害你的胃。
长期喝粥使胃“偷懒”,导致消化功能减退
前不久,章女士因消化系统疾病做了个小手术。出院时,医生叮嘱她暂时少吃太硬的、刺激性食物,多吃温软的、流质食物。章女士照做了,每天基本吃白粥、面条、牛奶之类的食物。一段时间后,她出现胃反酸的症状。医生告知她,白粥不能长期喝,因其含糖量高,会加重反酸症状。
“许多人大病初愈或者胃不舒服,就想到喝粥,认为温软的白粥容易消化,能减轻胃部负担,这种认知其实较为片面。”邹君君表示,喝粥对胃有好处,可起到一定的养胃作用,因为粥比较容易消化吸收,对胃黏膜没有损伤,易促进胃部疾病好转,若是有胃病的人,平时可适当喝粥,别吃寒凉性食物。
然而,长期喝粥不仅不能养胃,而且还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口腔消化率降低、加重某种病情。
这是因为,粥的水分较多,胃肠分泌的消化液会被稀释,使其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增加胃的负担。长期喝粥胃会因得不到锻炼而产生惰性,造成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胃消化功能退化或弱化。同时,长期喝粥会造成口腔消化率降低,咀嚼功能下降,并导致唾液淀粉酶分泌减少,从而降低食物在口腔内消化率,同样会影响食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胃反流的患者,进食过多流质食物,会加重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胃酸分泌过多,频繁喝粥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加重病情。另外,白粥升糖指数高,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长期喝粥可能加重反酸症状。
可见,胃部不适时短期喝粥无妨,但长期依赖不可取。恢复期应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如烂面条)→ 固定食物(软米饭),以锻炼胃的功能。大米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肠胃不好的人应少吃米饭。如果熬粥,放一点苏打进去,酸碱中和对胃有好处。
合理的养胃方式,应膳食均衡,合理搭配每天的饮食,丰富的食材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同时保证胃的正常工作。作息规律,注意正常休息,不熬夜,科学合理运动,饮食规律,切忌暴饮暴食。远离高盐、生冷食品,盐分过高的食品会直接损害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
酸奶本身饱腹感强,吃饱后再喝不利于消化
“都说喝酸奶能助消化,我长期是饭后一杯酸奶,为什么不但没有助消化的感觉,反而觉得肚子更胀了呢?”一位患者说。邹君君表示,在普遍认知中,酸奶有助消化、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因此,许多人在大餐后会选择喝上一杯酸奶来缓解胃胀不适。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饮用酸奶。
酸奶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和活性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从而达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间接起到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等作用。酸奶发酵可能会导致乳酸菌、益生菌大量繁殖,能在一定程度分解食物中的成分,从而起到帮助胃肠消化食物的作用。酶是一类加快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能通过加快化学反应提高食物的消化速度。
但酸奶本身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食物,吃饱了再喝,反而会加重胃消化负担,不利于消化。
首先,市面上很多酸奶为了提升口感,添加了大量糖分和添加剂,过量饮用不仅无法助消化,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其次,部分人存在“乳糖不耐受”,喝酸奶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反而影响消化。此外,酸奶中的有益菌活性受温度、储存条件等因素影响,如果保存不当,有益菌数量减少,助消化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想要通过酸奶助消化,建议选择无糖或低糖、含有活性益生菌的酸奶,每天饮用一两杯即可,不宜过量。如果本身肠胃功能较弱,或饮用酸奶后出现不适,应及时调整饮食。
食用酸奶时应避免空腹。胃中含有大量的胃酸,酸奶可能会增加胃酸含量,从而导致乳酸菌失去活性,影响健康。避免食用加热后的酸奶,高温可能会降低乳酸菌、活性酶、益生菌的活性,从而降低保护胃部的功效。
生姜水并非人人适用,需根据体质健康状况饮用
“我听医生介绍,每天早上喝一杯生姜水,既能驱寒暖胃还可升阳,但不知为何我喝了后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面对患者的疑问,邹君君表示,生姜驱寒暖胃没错,尤其是配上红糖,对缓解寒邪引起的胃痛不适有短期效果,女性月经期喝上一杯红糖姜茶,可缓解腹部不适。但生姜水并非人人适用,需根据体质和健康状况谨慎选择。
对于风寒感冒或胃寒者,可缓解畏寒、腹痛等症状,建议控制饮用量(每日不超过300毫升)。需抗炎镇痛者适量饮用,可改善骨关节炎和肌肉酸痛,但不宜与抗凝药物同服。
如果胃不适是由胃火或者湿热引起,喝一杯辛辣的生姜水,无异于火上浇油,反而会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这种情况下可以适量吃一些苏打饼干,以缓解不适症状。另外,生姜中的姜辣素具有刺激性,过量饮用可能直接损伤胃黏膜。
邹君君提醒,喝生姜水要掌握禁忌证,体质偏热、胃病活跃期、阴虚火旺、孕妇、服药人群及过敏体质者需谨慎饮用,否则可引发身体不适或加重病情。以下人群需特别注意:
体质燥热者饮用,会加速血液循环,原有的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长痘等内热症状,可能加剧“上火”,导致心烦气躁、睡眠不佳等问题。
阴虚火旺者饮用,体内阴液不足,生姜性温会加重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饮用,足部感知能力下降,易被烫伤且伤口难愈合。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饮用,可能引发心悸、胸闷或血压波动。
胃溃疡或胃炎患者饮用,生姜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部不适。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饮用,可能影响子宫收缩或婴儿健康。
婴幼儿及足部皮肤破损者饮用,刺激皮肤引发过敏或伤口感染风险。
相关新闻
经常胃胀上火,怎么办?
专家提醒:调理脾虚胃热、顾护脾胃,首在饮食有节
55岁的范女士近6年经常出现胃胀上火,伴有烧心、胃痛、打嗝、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平常很难入睡,也容易疲劳乏力。她曾做过胃肠镜检查,被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结肠息肉,接受过内镜下息肉切除并结合抑酸护胃等治疗,但疗效不理想,胃肠不适症状缠绵不愈。近日,她来到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很多人以为,易上火、胃不舒服、拉肚子,只是“小问题”,忍忍就过去了。其实,脾胃是身体的“发动机”,它负责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能量和营养,运送到全身。如果脾胃出了问题,就像“发动机”坏了,身体可能会“罢工”。
古代名医李东垣说过:“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据此发展“调五脏以和脾胃,和脾胃以安五脏”之杂病调中理论,强调中焦运化一转,则心、肝、肺、肾皆得濡养。
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健康不仅影响消化,还和血糖、血脂、尿酸、免疫力、情绪、皮肤、呼吸、神经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比如,很多人先有胃炎、肠炎、便秘等肠胃问题,后来慢慢出现了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甲状腺炎、冠心病、哮喘、湿疹、焦虑、失眠、帕金森病等。其实,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病,背后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根”——脾胃失调、肠道菌群紊乱。所以,调理脾胃、改善肠道环境,不仅能缓解肠胃不适,还能从源头上预防很多慢性病。就像修好了多种“发动机”,车子才能跑得稳、跑得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脾虚胃热是常态,因此调理脾胃时,若长期使用清热药物或处方整体偏于寒凉则可能加重脾虚,若长期使用温脾药物或处方整体偏于温热则易加重胃热,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中医调理脾胃时,应温中有清、清中有补,清胃温脾并举、寒热同调。
日常饮食,调理脾虚胃热、顾护脾胃,首在饮食有节。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刘芳表示,饮食调理,牢记“三不要”。
不过量:脾虚者运化本弱,每餐七分饱即可,留三分空间给脾胃“周转”,过量则积滞化热,可改“少食多餐”。
不贪凉:西瓜、绿豆、冰饮等凉食物直损脾阳,阳伤则湿聚,宜选谷麦、南瓜、山药等性平味甘之物,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不速咽:狼吞虎咽,食物粗大,胃需加倍研磨,脾需加倍运化,久之必生痰湿胃热,入口三十嚼,一餐十五分,细嚼慢咽是给脾胃“减负”的最佳方法。
刘芳提醒,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如出现明显胃肠病症状时,需寻找专业医师就诊。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辨证处方,服用中药调理,切不可盲目服药。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长沙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