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2 06:42:36
40956名球迷现场观赛,创下湘超联赛单场观赛人数新高;间隔不到10分钟,长沙队连进两球。10月10日晚,长沙贺龙体育场化身火红的“海洋”,呐喊助威响彻云霄,整座城市再度沸腾起来。
从1983年“贺龙杯”10万人的狂热,到2017年国足打破“逢韩不胜”魔咒的荣光,再到如今湘超赛场草根球员的奋力拼搏,足球早已超越运动本身。
长沙队的每一次奔跑、每一粒进球,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足球底蕴,更映照出长沙人干事创业的滚烫热情。
一、从“足球福地”到湘超赛场的精神传承
当9月7日的湘超揭幕战终场哨响,贺龙体育场的欢呼声穿过夜空,长沙队2-0击败娄底队,取得积分榜上的开门红。湘超第四轮,首次上场的麓山国际学生、16岁小将杨椰文一脚定乾坤,将长沙队再次送上积分榜榜首。
在长沙队的比赛现场,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足球基因的又一次苏醒。
早在民国时期,足球就是长沙市民和学生喜爱的运动。长沙的足球底蕴,从来不是尘封在档案馆里的旧闻,而是流淌在专业赛场与校园球场的活态基因。
2013年3月22日,2015年亚洲杯预选赛,中国队在长沙贺龙体育场迎战伊拉克队。大雨滂沱的夜晚,现场仍然涌入了超过3万名球迷,助威声震天动地。
“福地”之名是长沙竞技体育最鲜明的印记。中国男足曾在长沙贺龙体育场创下9战5胜4平的不败战绩。
2017年3月23日,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1-0战胜韩国,取得至关重要的一场胜利,打破了“恐韩症”的魔咒,让“长沙福地”的名号响彻全国。这场赛事承办背后,长沙耗资6000万元升级贺龙体育场及其他训练场地,彰显的不仅是办赛决心,更是对体育事业的敬畏与珍视。
如今,这份决心在湘超赛场得到接力,长沙队的阵容构成恰是精神传承的最佳佐证——
既有杨椰文这样从校园足球走出的新秀,也有在业余联赛摸爬十年的老将,还有曾征战职业赛场的退役球员。他们大多工作日是上班族、在校学生,周末便化身“绿茵战士”,这种“草根底色、专业追求”的特质,与长沙足球的传统一脉相承。
贺龙体育场的草坪历经数十载更迭,长沙足球的文化底蕴从未褪色,在时光流转中愈发厚重。
二、绿茵场映照的城市品格与坚守力量
湘超赛场上,长沙队的每一次攻防,都在诠释着刻在骨子里的“霸得蛮、耐得烦”的城市品格。
9月7日的揭幕战,面对娄底队的猛烈反扑,长沙队先是凭借李章毓的角球抢点打破僵局,又在顶住对手势大力沉的攻门后,由杨柯罚入点球锁定胜局。
9月7日的揭幕战,首粒进球由李章毓完成。
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劲头,在长沙校园体育的战场上更为动人——那是麓山球员带着学业压力的清晨训练,是雅礼女篮教练彭丽君近40年如一日的大嗓门指导,是体教融合路上“啃硬骨头”的坚守执着。
2003年,麓山国际刚招收足球特长生时,遭遇选材难题,训练只能在简陋的操场开展。教练黄又青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反复向学校提议聘请退役运动员任教,最终促成易安奇、谢刚等专业教练加盟。“麓山模式”成了长沙体教融合的优秀范本。
久负盛名的雅礼中学,女篮队员面对文化课学习任务繁重,需平衡学业与训练。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雅礼搭建起“小初高”的金字塔式培养梯队,实现学训双赢。如今雅礼系的女篮、男足、女足等早已声名鹊起。
长沙人用行动证明:无论是办一场球赛,还是建一套体教融合体系,都秉持着“事事落实到位、件件务求实效”的作风。
再看另一边,长沙球迷经历了球队多次降级、解散又重组的磨难,但核心球迷群体始终不离不弃。这种“与球队共患难”的精神,正是长沙体育文化最宝贵的部分。正如一位球迷所言:“‘湘超’踢的不是球,是我们长沙人能闯能干的精气神。”
三、创业热土上的干事热情与融合智慧
湘超的火爆与校园球队的崛起,既是长沙体育底蕴的释放,更是城市创业热情与融合智慧的缩影。
依托湘超热度开办足球青训机构,开发“观赛+茶点”特色套餐……长沙创业者与湘超赛场上的球员有着共同特质:敢于突破创新,用实干回应时代机遇。
不满足于“办一场赛”,而是深挖“赛事经济”的全链条价值。
瞄准大众健身需求,将长沙马拉松与本土文化结合,打造“体育+文旅”的特色IP,联动本地餐饮、文旅商家推出“消费券”,让赛事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
长沙市体育产业协会打造的“足球旅行季”,推出“一人参赛、全家出游”“一天比赛、多日停留”的特色模式;湘超赛事期间,长沙众多观赛“第二现场”火力全开,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体育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
球迷们相聚火宫殿观看球赛。
这份“赛”的精神,早已跨出体育圈,渗透到长沙的每一条赛道。
“赛”文化表达的新意——茶颜悦色把长沙方言印在杯套上,文和友用老长沙场景还原市井记忆,岳麓山、橘子洲元素融进非遗湘绣。他们比拼的不是销量数字,而是“让长沙‘味道’被记住”的用心。
“赛”技术突破的硬气——盯着全球工程机械的顶尖标准,从大吨位起重机到智能挖掘机,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跟自己较劲、跟国际对标”,持续擦亮长沙“世界工程机械之都”这张金名片。
“赛”服务民生的贴心——出台一个又一个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提灯引路”,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细心呵护创新创业的“金种子”在长沙生根发芽。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竞逐基因”,成为长沙持续向上的活力源泉。
从体育赛场到产业赛道,从科创前沿到民生一线,以“赛”为媒、以“干”为要,“以赛兴城、以赛兴业”的理念让长沙这座城始终充满着“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活力。
当体育的热流融入城市的血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足球福地”终将成为更多人逐梦的“成长圣地”,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的传奇。
图片丨体育潇湘、微开福、网信天心、长沙发布摄影团“晓光视界”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