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瑾:十四载教育路,一颗初心暖童心

  科教新报   2025-10-11 16:43:17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李崔

从双峰县梓门桥镇的乡村小道,到娄底吉星小学的三尺讲台,14年教育时光里,聂瑾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爱心浇灌成长。她既是乡村留守儿童眼中的“亲姐姐”,也是城区学子与福利院儿童心里的“暖心人”,在不同教育阵地,书写着同样动人的育人故事。

2011年,21岁的聂瑾怀揣教育梦想,来到双峰县梓门桥镇大村中学,成为该校一名教师,肩负起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重任。初登讲台,她便面临棘手现实——班级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眼神中的怯懦与孤独,深深刺痛了聂瑾的心。“不能让这些孩子输在成长的起跑线上。”带着这份执念,聂瑾把宿舍当成“第二个家”,课余时间总泡在教室,陪孩子们读书写字,倾听他们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她的口袋里常年装着糖果与文具,无论谁的作业有进步,或是因思念家人情绪低落,总能收到她递来的“小惊喜”;周末,她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村落间,踩着泥泞小路家访,把温暖送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家中。

班里有个叫小宇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性格孤僻且成绩垫底。聂瑾每天清晨陪他晨读,课后单独为他补课,逢年过节还带他回家吃饭。渐渐地,小宇的眼神亮了,成绩稳步提升,毕业时紧紧抱着聂瑾哽咽道:“聂老师,您就像我妈妈一样。”三年乡村时光,聂瑾用真心换真心,为留守儿童的世界,添上了一抹驱散孤独的温暖光亮。

2014年,聂瑾调入娄底吉星小学。从乡村到城区,岗位在变,她的教育初心始终未改。担任班主任时,她延续“爱心育班”理念,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与成长需求,用细腻关怀守护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小身影;成为大队辅导员后,她更将温暖的触角不断延伸,既心系校园困境儿童,也牵挂着市福利院的孩子们。

每年“99公益日”来临前一个月,聂瑾便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她逐班走访,和班主任一同细致梳理家庭困难学生名单,逐一上门核实家庭情况,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困境:有的孩子父母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全家靠低保度日;有的孩子跟着祖辈生活,买不起崭新的课本与文具;还有的孩子冬天连件厚实的棉衣都没有。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孩子的处境,聂瑾利用夜晚与周末时间,制作公益宣传图文与短视频——镜头里,孩子们在简陋书桌前认真学习的模样、提及梦想时眼里闪烁的光芒,打动了无数人。

每逢学雷锋月,作为大队辅导员的聂瑾,都会带领学生走进娄底市福利院。活动现场,孩子们手拉手分享玩具、共读绘本,歌声与笑声交织成温暖的乐章。她总会特意关注性格内向的福利院儿童,蹲下身陪他们聊天、讲故事,用温柔的话语驱散他们的拘谨。聂瑾说:“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仅是给福利院的孩子送去温暖,更想让学校的学生学会关爱与奉献,把雷锋精神种进心里。”

14年光阴流转,聂瑾从青涩的乡村教师,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的教育骨干。她的办公桌上,堆满学生手写的贺卡与感谢信;抽屉里,珍藏着乡村留守儿童寄来的成长照片;荣誉墙上,“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等证书,见证着她的付出与收获。但对聂瑾而言,最珍贵的“荣誉”,永远是孩子们一句真诚的“聂老师好”,是家长紧握她双手时那句朴实的“谢谢您”。

“教育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的旅程。”十四载春秋,聂瑾始终怀揣对教育的赤诚热爱,在乡村与城区的教育沃土上默默耕耘。她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用14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一名人民教师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初心——做孩子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引路人。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