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1 11:42:1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典波 通讯员 易奇峰 向炳春
一个流浪街头的乞讨人员,在各方连续10年爱心寻亲接力下,终圆回家梦。
2015年寒冬,平江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的民警,在街头发现了一名蓬头垢面、身体虚弱的流浪乞讨人员。他看起来约莫30岁,沉默寡言,沟通存在明显障碍。本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派出所随即将这名特殊的受助对象移交至平江县救助事务站。
接手之初,救助站工作人员面对的是一个身体状况不佳且无法清晰表达的身份迷局。首要任务是安顿与救治。他们为这位无名氏提供了温暖的住所、洁净的衣物和可口的饭菜,并鉴于其健康状况,很快将其妥善安置在平江县第四人民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和看护。
与此同时,为他寻找家人的努力一刻也未停歇。救助站迅速启动了标准化寻亲流程:联系“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精准地域弹窗寻亲信息,与公安机关协作采集血样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和失踪人口信息库,并尝试了人像比对等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更是心怀期盼,时常带着纸笔来到医院,试图通过耐心的交流和简单的书写,从他零碎的只言片语或笔画中捕捉到哪怕一丝关于家乡和亲人的线索。然而,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落空,所有的常规寻亲方法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7年。为了保障这位滞留人员的基本公民权益和长期生活保障,使其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医疗和社会救助,平江县救助事务站依照国家相关政策,为他办理了落户手续,并赋予了他一个充满美好祝愿的新名字——平江乐,寓意在平江这片土地上能够平安喜乐。从此,他正式纳入了平江县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安置。尽管身份已“落地”,但救助站为他寻根的初心从未改变。从2015年到2025年,救助站的站长已更迭三任,但“为民寻亲,助人团圆”的信念如同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任接着一任传递下去。每一任站长都将“平江乐”的寻亲事宜记挂在心,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寻亲途径和方法。
转机出现在2025年。平江县救助事务站再次主动联系平江县公安局技术部门,将“平江乐”的DNA样本提交至岳阳市公安局,希望能利用更先进的DNA技术,特别是Y染色体STR分析(Y-STR检验,常用于父系亲缘追溯)来寻找其家族线索。经过半年的等待,虽有一定进展,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救助站并未气馁,转而通过志愿者网络,联系到了远在浙江金华市公安局在法医遗传学领域颇有建树的朱警官。在详细沟通情况后,救助站工作人员重新为“平江乐”采集血样,小心封装后邮寄至浙江。
希望的曙光终于在2025年9月21日降临。浙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精细的Y系DNA比对分析,发现“平江乐”的Y染色体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沙坪镇的一户陈姓家族存在高度相似性,极有可能同属一个父系家族!这条线索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为迷航的“平江乐”指明了家的方向。
平江县救助事务站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时间与常德市桃源县救助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请求协助核实沙坪镇该陈姓家庭是否有失踪人员。信息在两地救助机构间飞速传递。当日下午,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便从桃源传来——经核实,该户家庭确有一位名为陈志明的成员失踪多年。信息比对显示:陈某明,出生于1975年,幼时曾患脑膜炎导致智力受损,于1994年离家出走,自此音讯全无,家人寻找多年未果。如今,20多年的时光流逝,陈某明的父亲已带着遗憾离世,家中尚有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日夜期盼着儿子的归来。
从2015年寒冬的初次救助,到2025年金秋的身份确认,近10年的不懈坚持,跨越地域的限制,凝聚无数人的爱心与汗水。平江县救助事务站用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人”的执着坚守,终于为“平江乐”洗去了身份的尘埃,找回了他本来的名字——陈某明,也为他铺就了归家之路。这不仅是一个救助工作的成功案例,更是一段关于生命尊严、关于永不放弃的人文佳话。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