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10-11 09:36:36

深情书写边疆小城的故事——评李荔散文集《叙述者》
文 | 朱敏
读李荔的散文集《叙述者》是一件愉悦的事。她用鲜活的叙述、诗性的语言,迅速把读者带到遥远而亲切的边疆。全书分为“叙述者”“秀色可餐的城”“岁月深处的羊”和“迁徙与守望”四辑,收录了李荔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27篇,书写作者所居的小城鄯善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人文。
与许多描绘山水或古迹的散文不同,李荔钟情于日常故事与身边人物,她用温情而节制、朴素而有力量的文字,真诚书写小城小人物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故事,注入对成长、时间、故土、爱、迁徙、回归等命题的实践与思考,笔触亲切自然,直抵人心。整本书笼罩在一种淡淡的温暖与忧伤之中,令人沉醉,思之绵长。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鄯善县仅是四十分之一的存在。而李荔,却以百分之百的深情,成为这片土地忠实的文学叙述者。
李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吐鲁番作协副主席,也是湖南毛泽东文学院第十期新疆作家班学员。此次她携带小城故事参与长沙“三江笔会”,并在毛泽东文学院举行作品研讨。她的写作,兼具在地的深刻与视野的开放。
故乡的凝视:在离开与回望之间
鲁克沁是李荔生命的起点,也是她文学情感的根系所在。《鲁克沁笔记》《尤库日买里的时光》等篇中,她毫不掩饰对故乡“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离开村庄,成为我整个少年时代不懈的追求。离开,是人这辈子最初和最终的宿命。”正如她的引题:“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正是这种“离开”,赋予她回望时的清醒与温度,使她的文字既有贴地的体温,又有审慎的疏离。
在同名散文《叙述者》中,李荔以“榆、桑、桃、椿”四种树木作为叙事支点,巧妙连接起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树不仅是自然意象,更是人格化的生命见证者:歪脖榆树下的敲钟老人吾斯曼、桑树背后承受道德压力的少女、桃树所映照的绚烂而短暂的幸福、椿树旁一户人家的兴衰悲欢……这些树木与人物命运交织,构成一个村庄微观而饱满的生命史。
她所书写的新疆,并非异域风情的符号堆叠,而是扑面而来的故乡记忆。坎儿井、骆驼刺、沙泉、王爷台、葡萄园、失语的巷子、小城的烤鸡爪与丸子汤……这些元素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人物情感与命运的有机延伸。正是这种深度的融合,赋予《叙述者》超越地域限制的艺术感染力。
基层的书写:融入日常的体温
作为长期扎根基层的写作者,李荔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在场感”。她写道:“我可以任意进入任何人家的院子,主人总会热情回应,‘你好啊,房子里来坐坐’。”这种亲密无间的交往,使她的文字自带土地的体温与人情的真实。
在尤库日买里,她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带三岁孩童入睡,为他洗脚,与村民共度日常。她笔下的牧羊人赛买提、爱照镜子的阿瓦汗、扎纸花的奶奶、长黑斑的玲、吃土块的夏尔、不识字但擅长口算的杨……这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尊严与韧性的生命,共同构成新疆大地上真实而动人的生存图景。
李荔不仅记录生活,她自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她曾与捡来的孩子共享母乳,也曾助阿霞穿越高粱地奔赴爱情。在末辑《迁徙与守望》中,她细述父母一代开拓荒原的艰辛历程:他们怀揣理想,用一车葡萄苗去交换未来,即便遭遇背弃也无一句怨言。日暮时分,一家三口、一架驴车、半车葡萄苗,停在火焰山水渠边……那无家却执意归家的画面,饱含沉默的力量。她记录父辈挖土筑房、垦荒种植,与来自天南地北的乡邻共建家园,为资源争执又握手言和;记录有人添置电视,有人悄然离开,椿树渐老,土墙渐矮。斗转星移,时间疯长,而她远走南方,一路迁徙,一路回望。
这一切,与开篇形成深长的呼应:“从被孕育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做着离开的准备。离开母亲温暖的子宫,离开温情的怀抱,再离开洁净的青春,离开家,离开村庄。最终,我们又无法真正地离开。”
诗意的提炼:于平凡处见辽阔
李荔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诗意。
书中对尤库日买里村的雪夜描写尤为动人:“我和玛依拉手挽手走在漆黑的乡村小路上,宁静的世界里,只有簌簌的落雪声。玛依拉说,那是雪花走路的声音。”在这个被雪包裹的夜晚,平日沉默的玛依拉向她吐露了无果的初恋与仓促的婚姻。也是在这个夜晚,作者发出的一条短信,跨越青春得到回响:“一条短信很长,它隔了一个青春,也很短,就在那一秒,互相遇见。”这种对时间与情感张力的精准把握,尽显作者的文学敏感。
“庞大的黑和细小的白,移动的雪,岿然不动的万物。我、玛依拉和尤库日买里,完成了这个雪夜最初的对立和辩证。”这样的段落,已不仅是描写,而是哲学与美学的双重凝练。
《烟火迪坎》写中原人老张在新疆风餐露宿,直到妻子来到身边,开了家“豫东快餐店”。“每当他从荒野的矿山上拉着几吨重的矿石,一路晃晃悠悠地从山里往山外走时,那从一扇扇窗里透出的灯火,曾经给予他多少希望、欣喜、温暖和向往呀。”粗粝的现实之下,希望如灯火般不灭。
《叙述者》最动人之处,正是这种脚踏土地、心贴众生,从生活深处生长出来的深情。李荔让我们看到,文学如何照亮平凡,让一座小城焕发震撼人心的光彩。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的文学结晶,更是文学源于生活、忠于土地的生动诠释。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