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韵·作家写作家㉞|姜还是老的辣

    2025-10-11 07:50:57


谢永华

你们猜对了,今天我要写的人物,便是爱吃生姜,还戏称自己是“美女姜”的姜贻斌。透过他那副黑色边框眼镜,能看到藏在其后的一双透着睿智光芒的眼睛。他有两副眼镜,电脑写作时用一副,看书、看报、看电影则会换上另一副。

我读到的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火鲤鱼》,是一位老乡赠予我的。老乡很崇拜他,说他的很多作品他都看过,像长篇小说《左邻右舍》《火鲤鱼》《酒歌》,小说集《你会不会出事》《窑祭》《孤独的灯光》《漂泊者》等。听老乡这么一说,我心里痒痒的,赶紧在网上买了几本他的作品,又找他借了几本。有时候,我会被他书中的情节逗得捧腹大笑;而有时候,又会默默地拿起纸巾擦拭泪水。毫不夸张地讲,我完全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仿佛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作者那幽默诙谐的语言、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以及直击人性的灵魂拷问,恰似暗夜中的点点星火,让人眼前一亮。

我总在想,他每天上午要睡觉,要“持续充电”,晚上又要进行雷打不动的“三步曲”——喝酒、唱歌、吃夜宵,他这么多作品,到底是什么时间写出来的呢?

姜先生是个既幽默又低调的人。每当朋友们称他为大作家时,他总会赶忙接话:“什么大作家?不过是年龄大,坐在家里就成大坐(作)家啦。”他话音刚落,朋友们就被逗得哈哈大笑。在我看来,他多数时候能把人逗得捧腹大笑,可有时也会让人无言以对。有一次,一位朋友请他看稿子,他连酒都顾不上喝,拿着手机仔细翻看,表情时而严肃,时而微笑。过了十几分钟,他评价道,这位朋友的稿子毫无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根本就不知道在写些什么,他直接回复对方,让其改好了再发过来。后来大家提起这事,他说那位朋友可能生气了,嫌他说话过于直白,自此便没再联系他了。

他常说,作家就应以作品说话,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文学以人为本,了解姜贻斌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帮助新人成长,为他们看稿子、提建议,甚至还予以推荐发表。稿子发表后,他还会请新人吃饭。有人说姜贻斌傻,按常理应该是作者请他吃饭才对。他淡淡一笑,说道:“这有什么,高兴就好。”

实际上,他是个极为节俭的人,一双休闲鞋四季都穿着,硬是被他穿出了凉鞋、皮鞋、棉鞋的不同感觉。夏天时,我们常见他穿的就是两件已穿了多年的衬衣,一件是红白格子的,另一件是蓝白格子的。他对生活所求不多,菜只要有盐味、煮熟了就行。然而,他对写作却要求极高,只要有一个字不满意,就会思索许久,不是上网查询,就是翻阅那本比他年纪还大的字典,甚至打电话向朋友们请教。

在小说中,他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现实生活里,无论是乘坐公交还是地铁,遇到老弱病残之人,他总会礼貌地让座,全然不顾自己已是古稀之年。他还时常笑称要去派出所改年龄,说时间过得太快,太吓人了。或许是家族基因好,又或许是他善心获得的福报,他看上去颇为年轻。所以他常开玩笑说:“我今年十八岁,只跟零零后出生的人玩。”

有朋友笑他,你小说发表了要请客,不然你那么多稿费,怎么吃得完?他笑笑说,朋友们不请我吃饭,我晚餐都不知道在哪里吃了?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呢。

他身兼多重身份,时而被人亲切地称作“三哥”,时而又化身为充满活力的“闹药”,有时还被尊称为“姜爹”。

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这份“辣”不仅体现在他默默地写作上,还有他对文学后辈的无私的扶持,对朋友发自内心的诚挚,以及对写作始终如一、源源不断的热忱。或许,电脑键盘上那熟悉的敲击声,便是他永葆年轻的秘诀吧。

(谢永华,中国作协会员。姜贻斌,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