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⑱|李立:以科创赋产业,以建言促发展

田锐 向韬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0 15:51:3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锐 向韬

【委员名片】

龙邢,张家界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信息中心副主任,致公党市委会参政议政部副部长,曾被评为2023年度优秀政协委员。

【履职故事】

李立,张家界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张家界广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20年获评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 “湖湘青年英才”称号,深耕植物活性成分研发与生物医药生产10余年,以 “科创为刃、履职为责、实干为基” 书写着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担当答卷。

9月24日,在桑植县赤溪工业园,张家界广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李立穿着白色实验服,正进行植物活性成分提取。

“我们从张家界大山里的植物中‘榨’出的高纯度活性成分,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李立指着实验台旁的检测报告,语气里满是底气,“像芹菜素、橙皮素、木犀草素这些高端医药中间体,现在已经稳定供应到日本、韩国的保健品工厂以及美国、欧洲的制药企业。

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者,李立用专利与技术破解产业 “卡脖子” 难题;作为政协委员,他从企业实践中提炼建言,为张家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奔走发声。“不光要让自己的企业‘走出去’,更要带着更多本土企业一起闯,让张家界的‘绿色宝藏’真正变成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李立说。

归乡创业

把实验室建在产业 “沃土” 上

“桑植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可很多好东西‘藏在深山人未识’,我想把专业用在老家的土地上。”2017年,刚在生物医药企业站稳脚跟的李立,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桑植创立普兰植物开发有限公司—— 这是他与家乡生物医药产业的 “第一次牵手”。

起初,他面临的难题远超预期:本地企业多停留在 “粗加工” 阶段,缺乏精深加工技术;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程度低,原料质量参差不齐;科研力量薄弱,技术转化 “最后一公里” 堵点突出。

“不能光做‘原料搬运工’,要做‘价值创造者’。” 李立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从柚皮苷、二氢杨梅素等植物活性成分提取入手,反复调试工艺参数,2019 年又创办广燊生物,聚焦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研发,硬生生在桑植工业园建起了 “从植物到医药” 的技术链条。

2024年,他牵头的“湖南省植物活性成分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获评湖南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 这个“产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从 “小试” 到 “量产” 的全流程技术服务。

“之前我们研发白茶速溶粉,多亏李总的中试基地帮我们优化了低温提取工艺。” 张家界爱尚园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如今该产品年创收超500万元,还带动30 人就业。

截至目前,中试基地已服务 21 个项目,累计服务金额 435.4 万元,其中虎杖提纯白藜芦醇、娃娃鱼小分子肽提取等项目均实现产业化,让 “桑植产” 中药材真正 “身价倍增”。

履职建言

从 “企业痛点” 里找 “提案落点”

“政协委员不是‘荣誉头衔’,是替产业说话、为发展献策的‘代言人’。” 成为市政协委员后,李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走访合作企业、调研种植基地,都会随身带个笔记本,把企业的难处、农户的诉求一一记下。

在调研走访时李立发现,虽然桑植县黄柏林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但因提取技术落后,大多以原料出售,而黄柏中高附加值活性成分——黄连素及其衍生医药中间体的生产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资源优势没转化成产业优势,问题出在技术和产业链上。” 李立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梳理出 “产业链关联度低”“规上企业占比不足 8%”“研发平台能级不高” 等痛点。

最终形成《关于促进桑植县黄柏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提出 “夯实本土种养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建强中试平台” 等具体举措,为张家界 “122” 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 “生物医药方案”。

李立的建言不止于 “纸上”,更被落在 “实处”。

近年来,桑植县按照“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的工作路径,重点围绕动植物提取、中药材加工、日化卫妆等领域,重点培育九然生物、广燊生物、超旺中药材、九天生物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中药材产业经营主体达5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3家。

如今,李立的办公桌上,一边是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报告,一边是记满民生诉求的履职笔记。 他说,未来将继续聚焦 “一片药” 产业,用更多技术突破、更实履职建言,让张家界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 “强引擎”。

【委员手记】

清晨,走进桑植工业园的实验室,窗外是连绵的青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不仅孕育着漫山遍野的“绿叶子”,更承载着我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和企业负责人的双重使命——用科技的力量,真正为家乡“点叶成金”。

这份使命的种子,早在2021年那个秋天就已种下。还记得当时永定区阳池村的菊花芯柚迎来丰收,村民却愁眉不展。小果和落果堆积如山,难以处理。我们得知后立即在村里设点收购,不同于其他商家只收精品果,连落地的“次果”也一并收走。一位老奶奶推着一车落果来到收购点,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别人只挑好的收,你们连掉在地上的烂果都收,真是帮了大忙!”那一刻我深深感到,科技不应只停留在实验室,更要落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些被视作“废品”的落果,经我们提取成柚皮苷,远销海外,实现了从“滞销”到“增值”的转变。

这次经历,也让我对政协委员的履职有了更深的理解。履职不仅是开会发言,而且是要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把群众的难题转化为履职的课题。从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随身带笔记本,记录企业和农户的所急所盼。

在桑植县调研时,我发现尽管黄柏种植面积达八万余亩,但因提取技术落后,大多只能以原料低价出售。“资源优势为何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多家企业,梳理出产业链协同不足、中试平台缺失等痛点,并据此撰写了《关于促进桑植县黄柏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提出培育龙头企业、搭建中试平台等具体措施。如今,桑植已初步形成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这让我更加确信:政协委员的建言,必须根植于扎实的调研和务实的行动。

作为一名科技创业者,我深知创新是点叶成金的关键。从创办普兰植物到建立广燊生物,我和团队一路攻坚,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突破了一系列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的技术瓶颈。目前,公司已拥有20项专利,另有18项正在申请中。

2024年,由我牵头负责的“湖南省植物活性成分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获得省级认定。这不仅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新平台,更是我履行委员职责、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载体。中试基地运行以来,已为21个项目提供全链条服务,推动虎杖白藜芦醇、娃娃鱼小分子肽等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曾有企业负责人告诉我:“多亏你们的中试支持,我们的产品年创收超500万元。”这样的反馈,让我倍感科技赋能产业的现实意义。

如今,我的办公桌一边是实验数据,一边是履职笔记。有人问我如何平衡企业家与政协委员的双重身份,我认为这从来不是选择题。让家乡的“绿叶子”变成富民强市的“金叶子”,是我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追求,也是我作为政协委员的初心。

未来,我将继续聚焦“一片药、一株草、一个产业”,以技术突破赋能乡村振兴,以务实建言助推产业发展。我坚信,在这条点叶成金的道路上,科技与履职同行,个人梦想与家乡发展共振,必将为张家界绘就更加绚丽的生物医药新画卷。

责编:高甜甜

一审:高甜甜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