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姜晶晶:从银幕到心里,我终于懂了“仰望星空”的重量——评电影《窗外是蓝星》

  湖南文联   2025-10-10 10:37:57

图片

从银幕到心里,我终于懂了“仰望星空”的重量——评电影《窗外是蓝星》

文|姜晶晶

《窗外是蓝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神舟航天文化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中广影视卫星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朱翌冉执导,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太空摄影师在中国空间站拍摄的太空纪录电影,于2025年9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进影院前,我其实抱着“看个新鲜”的心态。毕竟“太空纪录电影”听起来太像教科书里的片段,直到影片中,那颗裹着淡蓝色光晕的地球突然撞进视野,我知道这部电影已经抓住了我的心,也好像突然懂了,为什么小时候总说“要当宇航员、科学家”。

图片

一、原来“真实”比想象更有力量

以前看科幻片,总被那些炫目的宇宙特效吸引,可《窗外是蓝星》里没有这些,没有外星飞船,没有星际战争,只有空间站舷窗里静静转动的地球和舱内漂浮的水珠。但偏偏是这种“不修饰”,让我第一次感到“窒息般的震撼”。

记得镜头扫过地球晨昏线的那一刻,金红色的光带裹着云层,像给地球系了条丝带,台风的漩涡在蓝色海面上游走,明明是自然现象,却看得人鼻尖发酸。为了拍这些画面,摄影师要在空间站里适应微重力,要一遍又一遍调试设备。

图片

最让我意外的是舱内的细节,王亚平整理实验器材时,头发丝在失重环境下轻轻飘着;翟志刚递工具给叶光富时,两人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够了。镜头把这些都拍得清清楚楚,没有刻意的镜头语言,却比任何特效都打动人。原来“宇宙级的浪漫”从不是虚构的,而是有人把真实的太空,一帧一帧送到了我们眼前。

二、原来英雄也会想家,坚定里藏着柔软

看电影前,我对航天员的印象,始终固化在“勇敢”“强大”这类充满距离感的标签上。直到镜头对准王亚平,那些宏大的符号才被一点点剥去,显露出“人”最本真、最柔软的模样。

影片中,王亚平静静伏在舷窗旁凝望地球,深邃的太空里,目光好似能穿透星辰,落回熟悉的家。即使身处苍穹之上,女性独有的细腻与牵挂,也从不会被失重环境稀释。还有一次与地面团队通话,当她轻描淡写提起“孩子今天学会背诗了”,话音里的笑意像藏不住的星光,悄悄漫过嘴角。那一刻我忽然鼻子发酸:再了不起的航天英雄,内心深处也装着寻常人家的温热,一句关于家人的小事,就能轻易揉软所有坚不可摧的铠甲。

图片

但当镜头转向任务时,她又变了样子。出舱活动前检查装备,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记录实验数据时,眉头微蹙,专注得让人不敢打扰。有个镜头我记了很久:她盯着屏幕上的参数,手指在操作板上快速滑动,身后是深邃的宇宙,身前是密密麻麻的代码,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坚定”不是没有软弱,而是知道有要守护的东西,所以愿意把软肋藏起来。

三、我们都在“守护家园”的路上

电影结尾,航天员们说“希望更多人看见地球的美”,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荡起了涟漪。以前总觉得“保护地球”“探索宇宙”这些事太大,离自己太远,可看完电影才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路上。

就像王亚平在太空里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我们在岗位上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就像科研人员为了摄影机反复调试,我们为了一个目标熬夜努力,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什么。从太空看地球,没有国界,没有纷争,只有一颗脆弱又珍贵的蓝星,原来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守护它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图片

从太空回望地球,那颗蓝星没有国界,没有纷争,只是宇宙中一颗脆弱却珍贵的星球。影片中,王亚平说,在太空看地球,会更懂‘家园’这两个字的重量,这句话或许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类探索宇宙,不是为了逃离地球,而是为了以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它、守护它。当我们看见城市灯光在黑夜中连成的“星河”,看见极地冰川反射的阳光,会更清晰地意识到: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都是需要我们共同珍惜的宝藏。

这种“宇宙视角下的家园情怀”,让《窗外是蓝星》不仅是一部纪录电影,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它告诉我们,中国航天的征途从不只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还有“为人类谋福祉”的担当;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400公里外的镜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共鸣”,或许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科技的信心,或是对“把家园变得更好”的期许。

《窗外是蓝星》最棒的地方,不是它展示了多美的太空,而是它让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变得“厉害”,而是慢慢懂得“责任”与“柔软”;探索也从来不是为了远方,而是为了更爱眼前的家园。下次再抬头看星空时,我大概会想起,几百公里外的空间站里,有人正和我们一起,守护着这颗蓝星。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