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开讲·大红湘南|一份宣言书的时代回响

    2025-10-10 10:00:26

郴州市直机关工委推荐分享人 王瀚伟 陈寒鑫

【文字实录】

在汝城县五一村《出路在哪里》红色文化体验馆,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的主题雕塑群像,他们在无声地诉说着长征途中毛泽东与朱德同志给百姓们做宣传工作时的历史场景。《出路在哪里》是一份革命宣言书,关于它的故事,仔细算算,已历经九十一载春秋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感受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出路的初心与使命。

一、宣言破晓——命运抉择的铿锵之问

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1934年深秋,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五一村的土墙上,一张纵21.7厘米、横33.7厘米的石印文告在寒风中猎猎作响。隐约可见松烟墨印刷的胜利”“锄头”“大刀等字样,三个放大加粗的追问如同惊雷,在湘南群山中激荡起历史的回响。

1934年秋,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被迫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当时的中国,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成为了萦绕在所有红军战士和穷苦百姓心头的问题。19341029日,中央红军进入湘粤赣交界处的汝城,前有封锁、后有追兵,红军的处境不容乐观。为尽快走出困境,拉近军民关系,117日,在汝城的大山村,毛泽东和朱德联手发布了一份文告。随后,红军开始沿途张贴散发这份名为《出路在哪里?》的革命宣言书。文告痛斥国民党军阀把我们中国出卖给帝国主义的丑陋和罪恶,揭示劳苦大众的苦难之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声明中国共产党主张要使每一个工人农民有衣服穿暖、有饭吃饱并号召贫苦工农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暴动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豪绅地主的统治一同来革命。文告结尾处,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三个铿锵有力的胜利,如星火燎原,振聋发聩,直抵人心。

红军途经汝城200多个村庄,与百姓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在沙洲村,三位女红军留下半条被子;在延寿瑶族乡,红军写下一张借据”——这些温暖记忆与宣言书共同构成了长征精神的生动注脚。毛泽东曾精辟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这崇山峻岭间,这份宣言书解开了百姓的心结,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实现了从避之不及箪食壶浆的民心逆转。

二、民心密码——跨越时空的胜利逻辑

一张文告跟党走,唤起工农千百万”——这不仅是革命宣传的奇迹,更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苦难中生长的政党。文告开篇即撕开旧中国血淋淋的现实:苛捐杂税是永远还不清的......你们卖妻子儿女也还不清田租债款!这不是文学修辞,而是革命者的集体记忆。当三座大山将四万万同胞逼至绝境时,共产党人用草鞋丈量出的答案是:唯有做到苏维埃政府是工人农民的政府,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才能斩断压迫的锁链。这种道路自信,源自刻骨铭心的共情。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幸福而远征的政党。使每一个工人农民有衣服穿暖,有饭吃饱!”——文告中这朴素的承诺,勾勒出革命最深厚的动力。沙洲村的半条棉被,枫香镇的开仓放粮,青稞地里的抢收身影,无不在诠释打仗不为占地盘,只为让老百姓种自己田的誓言。中国共产党是让人民成为历史主角的政党。文告中拿我们的菜刀、锄头暴动起来的呐喊,实则是唤醒历史主体的宣言。赤水河船工的冒死摆渡,乌江畔农民的门板浮桥,印证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的论断。当革命从精英起义转变为千百万工农为自己的出路而斗争时,星星之火便获得了燎原的必然性。当人民逻辑成为历史逻辑,再微弱的力量也能创造改天换地的奇迹。

三、薪火相传——新时代的宣言书回响

历史的回响穿越时空。红色基因不仅是记忆,更是行动指南,新时代的出路在于党民同心,在乡村振兴中续写宣言书的时代回响。202411月,《出路在哪里?》宣言书亮相央视《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节目引发广泛关注;六一儿童节,沙洲村的小树苗们在各大央媒平台绽放童声童影;20256月,五一村召开屋场夜谈会,了解并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干群血肉联系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若您亲身走进文明瑶族乡,你会看到沙洲村镌刻着半条被子的初心答案;塔林瑶寨的直播助农活动如火如荼,文明奈李销往全国各地;盈洞的金银花采摘节成为富民盛会;文市瑶乡里传统村落与民族文化相得益彰;秀水爱情谷见证着真挚浪漫,香火龙展示馆传承着非遗匠心。处处彰显着这片土地的气象万千与振兴回响。宣言书中胜利的铿锵誓言,经九十一载的春秋轮转,在这里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闭环。

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我曾在图书馆见到过长征时期的革命文献,当泛黄的纸页与汝城的宣言书在记忆中重叠,我忽然懂得:宣言书不仅是革命文物,更是永不过时的精神密码。如今作为选调生扎根汝城,每天走村入户路过当年红军张贴文告的小巷,更能体会出路之问的深刻内涵——91年前,宣言书为民族求解放;91年后,我们用行动为乡村谋振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宣言书的回响愈发清晰。从出路在哪里的世纪之问,到道路自信的铿锵作答;从半条被子的鱼水情深,到八项规定的作风传承;从红军战士的草鞋脚印,到当代青年的奋斗足迹”——这延绵不绝的回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初心书写的永恒答案。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用新的实践回答:新时代的出路永远在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里,在不忘初心的红色基因中,在永不停歇的赶考路上!当新时代的长征号角再次吹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确信——“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这穿越时空的回响,必将激励着新一代长征人,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书写新的历史宣言。

责编:陈小薇

一审:陈小薇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