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更新 | 诺奖背后的趣事,映照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9 21:36:51

文案:周泽中

出镜:张英

后期:廖思渝(实习)

又到一年诺奖“开奖周”。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与坂口西蒙,表彰他们关于“外周免疫耐受”的开创性发现。

不过有趣的是,当全世界都在期待获奖者出来”走两步“的时候,三位科学家里竟有两位“失联”了。这到底怎么回事?今天的三点更新,就来聊聊这一获奖项目的含金量和得主的趣事。

简单来说,这三位科学家打开了一个全新领域的大门——“外周免疫耐受”。它不只拓展了免疫学的认知边疆,更为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难治之症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可能。如今,多项基于该发现的治疗方法已入临床试验。那些长期被慢性炎症或免疫系统错误攻击所困扰的患者,或许正迎来疗愈新曙光。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走过116个年头。它不只是一座奖杯,更像一把钥匙——持续解锁人体奥秘,推动医学进步,也悄然改变着全球公共卫生的格局。

说到诺奖得主,我们联想到的可能是他们屏息凝神、守在电话前盼等获奖消息的画面。但现实往往出人意料:大奖颁布后,得主之一的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正在爱达荷州的荒野里徒步,过着“最好的生活”;跟他一起获奖的玛丽·E·布伦科看到来电是瑞典号码,直接当作垃圾电话拒接。甚至当丈夫告知她获奖时,布伦科的第一反应是“别傻了”。这两则趣闻仿佛在提醒我们:顶尖的科学,未必诞生于紧绷的神经;从容的生活态度,或许正是持续创新的精神土壤。有时候,放松,也是一种必备的科学精神。

回过头看,诺奖史上从不缺有趣的故事:2002年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只有本科学历,还曾因挂科留级。一次实验中,他误把丙三醇当成丙酮醇倒入钴粉,却意外测出维生素B12的分子量,由此开创“软激光脱着法”,推动了生化分析的革新;1964年,法国哲学家萨特虽以“谢绝一切官方荣誉”为由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但奖项仍被授予他,以表彰其崇尚思想自由以及对真理的追寻……

看似偶然或反叛的经历,恰恰映照出诺奖的精神本质——它不只嘉奖结果,更致敬那些在暗夜中探索、在错误中突围、在自由中思考的执着与勇气。

责编:唐雨琪

一审:张英

二审:尹虹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