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康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9 21:06:54
文/曾康乐
“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当我踏上南岳衡山的土地,才真正懂得这诗句里藏着的妙处。还未深入山中,南岳古镇的烟火气便先扑面而来。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的老铺子错落有致,卖着香烛、当地小吃,还有各种关于衡山的纪念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与食物的香气,交织成独属于南岳的前奏。
从南岳古镇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望日台行进,一路之上,处处皆是撩动心弦的景致,每一步都像是在叩开一幅山水长卷的画轴。 那唐代佛门七祖怀让禅师“磨砖作镜”的巨石,静静伫立在山间。传说当年怀让禅师为点化马祖道一,每日在马祖庵前磨砖,马祖问他磨砖何用,怀让答曰:“磨砖作镜。”马祖不解:“砖焉能磨成镜?”怀让便说:“既砖不能磨成镜,那坐禅又岂能成佛?”这一番机锋,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马祖心中的迷障,使其顿悟。如今,望着这块见证了禅宗史上重要时刻的巨石,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禅意的流动,空气中似有若有若无的梵音,让人心神宁静。
不远处,李泌手书“极高明”的石刻,笔力遒劲,气势恢宏。李泌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谋臣,他曾在南岳隐居多年,与南岳结下了不解之缘。“极高明”三字,既体现了他对南岳衡山高远境界的赞叹,也似是他自身追求的精神写照,于山水间寻求高明之境,在世事中秉持通透之心。
半山亭的苍松翠柏,历经岁月的沧桑,依旧枝繁叶茂。它们或挺拔如卫士,守护着南岳的一方净土;或虬曲似苍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微风吹过,松涛阵阵,宛如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
会仙桥畔,叮咚的泉水顺着山石潺潺流下,清澈见底。传说这里是仙人聚会的地方,每当月圆之夜,各路仙人便会在此畅叙幽情。当年李白来到南岳,也曾被这泉水吸引,他在《送陈郎将归衡阳》中写道:“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诗中描绘的衡山之景,与眼前的泉水、山峦相互映衬,仿佛能看到诗仙当年在此驻足,望着泉水流向远方,思绪也随之飘向那浩渺的洞庭。
往上走,南天门傲然兀立在祝融峰下,宛如一道天关,分隔了人间与仙境。穿过南天门拾级而上,便是建于隋代的石墙铁瓦的上封寺。寺庙古朴庄严,历经千年风雨,依旧香火鼎盛。寺后有一片原始森林,各种树木形态各异,常翠乔木居多,树干遍体青苔。相传这片树林为寺里的主持亲手所栽,每一棵树都承载着主持的心血与对南岳的深情。漫步在这片森林中,脚下是厚厚的落叶,踩上去软绵绵的,空气中弥漫着树木的清香与泥土的芬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树林之外便是望日台。据载,望日台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古人曾如此描述登望日台所见之景:“登台东望,遥见海门,云水皆赤,倏忽异彩,日轮荡漾,若浮若现,稍之奋涌而起,光辉夺目。”想象着日出时分,一轮红日从东方的云海中缓缓升起,将整个南岳都染成一片金黄,那是何等壮丽的景象!
如果是风云之日登望日台,则可见到另一番奇特的景象。山谷深处,峰巅林壑,会不时腾起一股股青烟,飘浮在空中。转眼之间,座座山峰都被白衣盖覆,透明的天际一点点变晦、变混,一朵朵钻云,一团团烟雾,在相互靠拢,顿时云团雾合,平时历历可数的山峰瞬息间踪影全无。此刻的南岳,宛如一位蒙着面纱的神秘女子,让人捉摸不透,却又心生无限遐想。
据老辈人讲,秋高气爽的时节,从望日台向北看,可以看到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向西望,可以望见巍巍的雪峰山。李白那“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的诗句,在此刻想来,更具画面感。那强劲的回风将南岳五峰的积雪吹散,雪花随风飘落,一直飘到遥远的洞庭湖,这是何等浪漫而壮阔的场景。
最能体现南岳独秀特色的,要数各类风景林了。南岳的风景林种类繁多,初步统计有800余种,且其中多数是奇珍异宝,有的甚至可列为国宝。
福严寺的银杏,相传为六朝时期的慧思禅师所栽,树身三个人合抱不拢。慧思禅师是天台宗的二祖,他在南岳弘法多年,这棵银杏便是他留给南岳的宝贵财富。每到深秋,银杏叶变得金黄,如同一把把小扇子,挂满枝头。微风拂过,叶子簌簌落下,铺满寺院的地面,仿佛为寺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藏经殿后的白玉兰,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逢春开花,香飘十里。每到春天,洁白的玉兰花在枝头绽放,如同一群群仙子在绿叶间翩翩起舞。那浓郁的花香,弥漫在整个藏经殿周围,让人陶醉。清代诗人魏源曾有诗赞南岳玉兰:“峰势飞上接,春色生毫端。”虽未直接写玉兰,但那春色盎然之态,想来玉兰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半山亭的古松,已有三五百岁,它们姿态各异,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似凤凰展翅。站在古松下,抬头仰望,那粗壮的枝干仿佛是岁月的手臂,托举起一片蓝天。
芙蓉峰后广济寺的茸毛皂角,据植物学家考证,现存于世的仅此一株。它那独特的形态,毛茸茸的质感,在南岳的植物世界里,独树一帜,更显珍贵。
在毗庐洞,在丹霞寺,那一方方,一块块,绿得油光可爱,层层相叠的梯田,便是盛产云雾茶的茶园。云雾茶因其生于高山云雾之中而得名。南岳的云雾,终年缭绕在山间,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这茶过去曾是贡品,其名贵可想而知。
关于南岳云雾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仙女,见南岳山民生活清贫,便偷偷将天宫的茶籽撒在南岳的山间。茶籽生根发芽,长成了郁郁葱葱的茶树。山民们采摘茶叶,制成茶饮,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强身健体。从此,南岳云雾茶便声名远扬。
如今,站在茶园之中,看着茶农们忙碌的身影,听着他们讲述着云雾茶的故事,再品尝一口用山泉水冲泡的云雾茶,那清香甘醇的滋味在口中弥漫开来,让人不禁赞叹:“一树芳茗,便万口流芳,称她为南岳一秀,当是名符其实。” 高居观日峰,面对南岳的山容水态,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为南岳增添秀色的先辈。慧思禅师之所以为后世所怀念,并非因为他参禅苦修而功德无量,而是他在山中手植的银杏绵亘千古。那棵银杏,如同一位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南岳的兴衰变迁,也将慧思禅师的功德与情怀,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念松庵的得名,亦非罗念庵在嘉靖年间问经于楚石和尚,而是他在高台寺种植了抗风傲寒的方松。罗念庵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在南岳的这段经历,以及他亲手种植的方松,都为南岳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念松庵虽历经岁月,但那片方松,却依旧在风中挺立,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七祖怀让“磨砖作镜”的故事虽为美谈,但谁也不会忘记,他所主持的福严寺,就因福严和尚植杉十万株,才得以流传至今。那十万株杉树,不仅为福严寺增添了清幽的环境,更成为了南岳山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佛教与自然在南岳的和谐共生。
山美,还得人装扮。南岳的秀美,正是历代劳动人民装点的结果。从古代的禅师、文人,到近代的百姓、茶农,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南岳增添了一处处景观,留下了一个个传说,让南岳衡山不仅有了自然的灵秀,更有了人文的厚重。
南岳衡山,这座天下独秀的名山,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传说,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禅意。它如同一幅永远也赏不完的画卷,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品味,在山水之间,感受那份独特的灵秀与壮美。无论是那古老的传说,还是古人笔下的诗词,都为南岳衡山的秀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曾康乐,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南大学法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曾担任某央企驻湖南分公司负责人。发表小说、散文、论文近百篇)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