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肝胆外科病房“爆满”,关注大快朵颐后的健康隐患

高煜棋   三湘都市报·网站   2025-10-09 20:36:10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元铭 张芹铭 申勇

节后肝胆外科病房“爆满”,10月9日,记者从湖南省人民医院了解到,节假日后期,该院肝胆外科患者爆满,其中24岁姑娘何梅(化名)聚餐后突发急症住院。医生提醒假期后该类疾病需警惕,节假日是肝胆疾病“催化剂”,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一顿饭引发的急症,反复疼痛还牵累肩背

回忆起发病经过,何梅仍心有余悸。4天前,她吃完晚餐后,右上腹突然胀痛,痛了1个多小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的都是此前进食的宿食。

“吐完之后肚子能舒服点,但还是隐隐作痛。”她立刻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经B超检查,何梅被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胆总管结石”。

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后,何梅的腹痛症状很快缓解。本以为病情告一段落,时隔3天,无明显诱因的剧痛再次向何梅袭来。这次疼痛变成阵发性,还牵扯着肩背部,恶心、呕吐症状同步加重,痛感比第一次更剧烈。

何梅紧急前往社区医院静脉输液抗感染,症状稍有缓解后,为求彻底诊疗,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经过抗感染、解痉止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规范治疗,患者腹痛症状已明显好转,精神、饮食也逐渐恢复正常。

提醒:节假日是肝胆疾病“催化剂”

“每次长假后,医院胆道外二科接诊的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比平时多近三成,几乎都和节假日饮食作息紊乱有关。”省人民医院胆道外二科负责人陈晨主任医师指出,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仓库”,而胆汁的核心作用是消化脂肪类食物,节假日里的饮食陋习,恰好精准“攻击”胆囊薄弱点。

陈晨解释,经过一夜空腹,胆囊内的胆汁会高度浓缩,若早餐不吃,胆汁无法及时排空,就会长期淤积在胆囊内,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而节假日期间的暴饮暴食、高脂高糖饮食(如肥肉、油炸食品、甜点),会刺激胆囊剧烈收缩——若胆囊内已有结石,收缩时可能导致结石卡顿在胆管内,引发剧烈疼痛,甚至诱发胆囊炎;此外,酒精会直接加重胆囊负担,夜宵时过量进食更会让胆囊在夜间“加班”,进一步降低胆囊功能。

针对这些诱因,陈晨给出了一套贴近大众生活的“护胆指南”。

首先,早餐别缺席。哪怕是假期,也要固定时间吃早餐,通过食物刺激胆囊收缩排空胆汁,从根源减少胆汁淤积,降低结石风险;

其次,饮食别极端。聚餐时控制食量,避免撑胀感,严格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酒精尽量不碰;夜宵以清淡、少量为原则,比如小米粥、蔬菜沙拉,避免睡前2小时内大量进食;

再次,减重别放松。假期也别中断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适度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避免肥胖引发胆固醇代谢异常——肥胖是胆囊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

最后,多补维生素。每天吃够新鲜蔬果,其中维生素A能保护胆囊上皮细胞,维生素C可促进胆固醇代谢,帮助调节胆汁成分,减少结石生成。

延伸:节后除了肝胆问题,还要警惕“综合征”

除了肝胆系统的急症,假期结束后,“节后综合征”也成了困扰很多人的难题。

湖南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病区副主任伍媛介绍,这是一种在长假后1周内出现的短暂身心适应障碍,多因假期生活节奏打乱、饮食习惯改变、生物钟未及时调整引发。从症状来看,心理上,不少人会沉浸在假日的轻松氛围中,对工作、学习产生明显排斥感;生理上则可能出现头昏头痛、疲劳乏力、失眠焦躁等精神症状,以及胃肠道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问题——这些症状与节假日期间的饮食不规律、熬夜、缺乏运动密切相关。

想要快速摆脱“节后综合征”,建议从生活细节入手调整。

作息归位: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起床,避免熬夜或过度补觉,帮助生物钟尽快恢复。

运动赋能:每天花30分钟做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既能舒缓情绪,也能帮助身体恢复精力。

饮食调理:多吃山楂、蜂蜜等养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烧烤、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工作预热:上班前整理一份待办清单,按优先级排序,帮自己逐步进入工作状态,重建信心。

“大部分人通过3~5天的自我调整,‘节后综合征’就能明显缓解。”伍媛副主任特别提醒,若调整后症状仍未改善,建议及时前往全科医学门诊咨询,必要时完善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若心理排斥感严重,也可寻求精神心理科的专业帮助,别让“节后不适”影响长期健康。

图说:医生在查看何梅(化名)的情况。

责编:李琪

一审:高煜棋

二审:黄娟

三审:彭治国

来源:三湘都市报·网站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