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烹文,一味匠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9 17:58:49

□ 王建平

一条路,名唤洞庭南路;一条街,被称为巴陵老街。在这里,有一群以文学为伴的银发长者,正用笔墨守护着城市的记忆。

秋日下午三时的讲座,早早便迎来了参与者。还不到两点半,岳阳市文联四楼的会议室里已座无虚席。秋阳透过窗棂,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茶香与书卷特有的气息。这场由“洞庭南路记忆”和“巴陵老街故事”两个公众号共同举办的文学活动,尚未开始,已洋溢着家人团聚般的暖意。我们特别邀请到著名学者余三定教授,与大家分享“文学评论的多种角度”。

这些早早到场的老人,每一位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中有执教一生的语文教师,退休后仍笔耕不辍;有在工厂时期就热爱写作的文艺骨干,如今将毕生经历化作文字;有在街巷中居住了一辈子的老居民,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饱含深情;还有白日耕作、夜晚执笔的农民作家。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双鬓,却让他们的目光更加清澈。他们相互问候,交流着最近的阅读心得或正在书写的老街故事。他们的手或许不再灵巧,但握笔时依然坚定;他们的脚步也许慢了,却为这场文学之约准时赴会。于他们而言,文学早已超越了年轻时的爱好,成为一种“以文养老”的生命姿态。

下午三点,讲座正式开始。“洞庭南路记忆”策划人李星吾老师一句“我好久没有坐过主席台了”,引来满场会心的笑声。“巴陵老街故事”的群主严小平老师温和地说道:“五年来卖出了两千碗面……”轻松的话语让现场气氛更加融洽。

余三定教授缓步上台。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经的大学校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面带亲切的笑容,用熟悉的乡音与大家交谈,宛若老友闲话。余教授研究文学理论数十载,著作等身,却始终扎根于故乡的土壤。

结合多年研究与创作心得,余教授将文学批评的角度生动归纳为六个方面:

关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他举了本土作家彭见明的小说《淘金者之谜》,那个寻找古河道金矿的老汉,找到金矿后反而失去了生活的劲头。余教授说,这个故事妙就妙在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滋味,往往不在那个最终的结果,而在追寻的过程本身。他鼓励在座的老街记录者们:“咱们写个人回忆,不能光是自己怀旧,要试着把个人的悲欢,放到时代的大背景里去,这样,咱们的故事就有了更重的分量。”

说起写人物,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特别提到古时候的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说那才是真功夫。“你看李逵,他粗鲁,但他自己完全不觉得,这就是他可爱的地方。鲁智深也粗,可他打死镇关西后,还晓得说人家是‘诈死’好趁机溜走,这叫粗中有细。”他笑着对大家说,“咱们笔下街坊四邻,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他独特的脾气秉性。写人,就要抓到这些骨子里的东西。”

聊到编故事的情节,他有个有趣的比较。他说,《西游记》里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往往是观音菩萨来了,这叫“神仙解难”,省事是省事,但少了点味道。而《水浒传》里,比如杨志丢了生辰纲想跳崖,最后没跳,不是被人救了,是他自己想到功名未就,不甘心就这么死了。“这就对了。”余教授动情地说道,“好故事的发展,得像过日子一样,是人物自己性格逼着他往前走,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是硬掰过去的。”

他最反复强调的,是细节。他又提起金圣叹,说潘金莲勾引武松,前后叫了三十九声“叔叔”,到第四十声,突然改口叫了一个“你”字。“就这一个字,心思全活了!”他提醒大家,“咱们写老街的青石板,不能只写它光滑,要写得出它承载了多少代人的脚印;写老手艺人,不能只写他手艺精,要写得出他眼神里那份一辈子的专注和偶尔的寂寞。一个精准的细节,比一堆空话有用得多。”

有老人问,总觉得自己的文章风格平淡,怎么办?余教授摇摇头:“平淡不好吗?赵树理还平淡呢。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诚的语调。是啥样人就写啥样文,别硬去学别人的花哨。就像咱们岳阳的吴傲君写戏,那种幽默劲儿,别人学不来,那就是他的风格。”

最后,他给大家支了个招,叫“选择独特角度”。他说,如果一条老街的故事被大家都写过了,怎么办?“那就得找个新切口。比如,不写整条街,就写街角那盏路灯下发生的事;不写有名的先生,就写那个默默无闻的补鞋匠。就像有人评论《水浒传》,不评英雄,专评书里的小人物,一样能写出精彩文章。”这话,让在场许多苦于题材重复的老人眼前豁然一亮。

余教授强调,这六个角度相辅相成。优秀的评论家应如技艺精湛的厨师,根据作品特质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烹制出有见地、有温度的批评文章。他鼓励在座的银发作者从最熟悉的角度入手,大胆评析自己和文友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

两个小时的讲座,无人提前离场。最后,“洞庭南路记忆”秘书长吴光辉老师做了深情总结。夕阳西下,活动虽已结束,老人们却仍围着余教授请教,互留联系方式,相约再聚。清茶一杯,继续着关于文学、关于洞庭南路记忆、关于巴陵老街故事的交谈。

这场秋日聚会如及时甘霖,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当这些银发作者再次提笔时,必将带着新的眼光与感悟。他们以文字守护老街记忆,让岳阳的故事在纸上永葆鲜活。文学这盏灯,已然照亮洞庭南路,照亮巴陵老街。而这光芒,正从洞庭南路升起,注定要温暖传遍老街的每一个角落。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