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报·客户端 2025-10-09 16:04:37
湖南法治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向志江)日前,古丈县新窝村一场因一寸土地引发的风波得以圆满化解。县综治中心巧做“调解人”,通过每户补偿2000元,签署流转协议的方案,成功调解了种植大户与8户村民间的尖锐矛盾,既保障了产业扩建需求,也守护了邻里和谐,实现了乡村振兴中的“双赢”局面。
规划生变,一寸土地掀起波澜
古丈县新窝村黄桃种植大户龙某,作为返乡创业带头人,其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近30万元。2023年,龙某计划在村内一块闲置土地上建设黄桃销售仓库与接待用房。该地块原属村民小组共有,后划分为十余户村民持有的细长条状地块。起初,龙某向涉及占地的8户村民声称拟建“临时仓库”,村民均表示支持并同意无偿提供土地。然而动工后,村民发现实际建设为两层半永久性建筑,认为受到欺骗,强烈反对并质疑村干部偏袒,导致工程停工,矛盾持续数月。
调解破题,多方协力巧筑同心
古丈县综治中心接到该纠纷后,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按照“依法依规、情理结合、立足长远”原则,第一时间进村入户,分别与龙某及8户村民面对面沟通,并组织双方召开座谈会,准确掌握争议焦点与现实诉求。在交流中,工作组积极引导村民回顾龙某作为返乡创业人才为村庄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缓和对抗情绪,营造理性对话氛围。
古丈县综治中心
专班人员在认真研究县级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后,确认龙某所建仓储与接待用房符合农业产业配套设施用地规定,并向双方解读宣讲政策,明确龙某项目合法性,指出其在沟通方式上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承认村民土地权益应受保护,补偿诉求具有正当性,引导双方在法律框架内化解分歧。
在多次协商基础上,综治中心提出“每户一次性补偿2000元+签订正式流转协议”的解决方案,确保农民权益得到实质弥补,也保障龙某合法继续使用土地。该方案最终获双方认可,协议签署后,工程顺利复工,部分村民还主动协助工地事务,实现了从对立到协作的良好转变。
案例启示:综治中心作为专业调解平台,在处置过程中既坚守法律政策底线,又注重乡土人情沟通,通过精准把握各方核心关切,找到了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组稿:李颖
责编:雷昕
一审:雷昕
二审:曾金春
三审:戴志杰
来源:湖南法治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