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迁及应对策略研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9 15:46:11

吴华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革新以及社会思潮多元激荡,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在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变迁。深入探究其变迁趋势、深层成因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迁新趋势

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与个体价值意识觉醒的双重作用下,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个性化特征,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统一。

一是务实性与前瞻性共生成为显著特点。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展现出更加理性的态度。他们既重视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工作稳定性等现实因素,将之视为个人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又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职业前景,特别关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以及个人的成长空间。

二是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展现时代特征。当代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强调工作与兴趣、专业的匹配度,追求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慢就业”“自主创业”等多元选择正是这种个性化追求的体现。与此同时,他们并未放弃社会责任担当,在“乡村振兴”“西部计划”等国家战略的号召下,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是多元化与理性化交织体现价值取向。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细分和新兴职业的涌现,毕业生的选择空间显著扩大。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路径,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做出更加多元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和理性判断。然而,这种理性选择并未消解他们的职业理想,相反,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希望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迁的成因

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宏观环境、中观教育和微观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时代发展在教育就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社会的深度转型是根本驱动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变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新兴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使得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为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新的舞台。

从中观层面看,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进,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重要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职业生涯教育的普及和前置,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指导服务。这些教育改革举措共同塑造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预期,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能够更加从容地做出选择。

从微观层面看,成长环境的变迁塑造了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一代高校毕业生成长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优越的物质条件、开放的信息环境塑造了他们更强的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家庭教育的理念转变,从过去强调单一的成功路径转向支持多元发展,为毕业生追求个性化职业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持。社会对成功定义的拓宽,也为各种就业选择创造了更加包容的环境。

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迁的新策略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迁的多重成因,需要构建精准对接、协同发力的系统性策略,从宏观政策引导、中观教育赋能、微观主体调适三个维度形成有效应对。

一是匹配宏观环境,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为回应经济社会转型对就业观念的根本性影响,政府需实施前瞻性的就业政策体系。应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更多契合毕业生价值追求的高质量岗位。同时完善区域人才流动机制,通过“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等专项政策,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支持,引导毕业生向重点领域和基层地区合理流动。

二是对接教育变革,深化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针对教育领域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高校应加快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与产业发展联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强化贯穿全学程的职业生涯教育,将职业规划指导前移至低年级,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预期。完善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人岗智能匹配,为不同特点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

三是回应个体特征,促进自我认知与价值实现。面对毕业生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变迁,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引导机制。高校应加强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职业价值观。用人单位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满足毕业生对成长空间和工作意义感的追求。媒体应宣传基层就业、创新创业等多元成才典型,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毕业生自身需增强主体意识,客观评估个人优势与市场需求,保持平实心态,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罗徽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