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黄田村:红色研学引领“轻资产”振兴之路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9 18:38:45

/图/视频/卢晨仪 李佳奇 徐远钢 肖艺 张昊博

远山含黛,田野叠翠。位于韶山市西南部的黄田村,一条条整洁宽敞的道路延伸至村落深处,溪流清澈见底,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窗棂间透出的红色元素与静谧的乡村景致相映成趣。

黄田风光。

近年来,黄田村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成功将沉睡的闲置资源转化为蓬勃的产业动能。如今,这个年接待研学学生超过3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的“省级重点旅游村”,正以其独具特色的“红色研学+”模式,成为韶山市轻资产运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自主组织:村集体牵头盘活资源

黄田村毗邻韶山核心景区,坐拥丰富的红色文化、德孝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然而在过去,这些优质资源长期“沉睡”在山水之间。转机始于2017年,村“两委”主动作为,探索出一条以村集体自主组织为核心的发展路径。

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在运营机制上,黄田村创新推出“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村集体负责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和市场对接,农户以闲置房屋入股,改造提升为标准化农家乐。全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发展生态农家乐产业。

农事体验。

在客源拓展方面,村“两委”主动制定研学招商手册,积极参与各类招商活动,与省内外学校建立直接对接渠道。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生态农家乐50户,可同时容纳1500人开展活动、800人住宿。2024年,参与农家乐的农户年均增收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万元。

模式创新:“三步走”贯通产业链

黄田村通过“资源优化-课程开发-市场对接”三步走策略,构建起完整的研学产业链条。

第一步,夯实基础设施。以“五化”工程为抓手,累计硬化道路30公里,安装路灯600余盏,投入200余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套管网。这些举措既优化了研学环境,也显著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惠及800余人。

美丽屋场。

第二步,打造特色课程。深度融合韶山红色资源和乡村特色,开发出农事农耕体验、拓展训练、野炊露营等实践课程。创新教学场景,将全村红色景点作为“教室”,以红色故事为“教材”,精心打磨“毛泽东励志求学路”“韶山五杰革命事迹”等精品课程。

研学活动。

第三步,精准对接市场。积极策划“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潭商大会”等招商活动,通过在外知名人士牵线搭桥,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学校签订研学意向合同5份,引进研学团队12批次、7200余人。近两年签约项目2个,引资金额达168万元。

农耕体验。

通过这三步走策略,黄田村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市场的完整转化。2024年,全村接待研学师生达3万人次,实现营收400余万元。

共建共享:多元协同促增收

黄田村探索的“村集体+公司+农户”三方协同模式,将村集体、市场与农户紧密联结,形成发展合力。

美丽黄田。

村集体负责整体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获批衔接资金90万元;引入专业研学公司负责课程研发、师资培养和市场推广;农户在村集体农家乐协会指导下,将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农家乐,统一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这种模式让村民实现了“平时正常生活,研学期间提供服务”的灵活就业方式。

湘莲基地。

截至2024年,全村40%以上劳动力吃上“研学饭”,参与农家乐的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还设置土特产销售点55个,帮助村民销售鸡蛋、蜂蜜、红薯等农特产品3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不离乡、不离土”的增收致富。

经验启示:“轻资产”运营的可复制样本

黄田村探索的“村集体自主组织、农户灵活参与、轻资产运营”模式,为同类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

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科学的机制设计使“村集体+公司+协会+农户”模式权责清晰、操作简便;多元课程体系融合红色教育、农耕体验等内容,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研学产品;环境与产业协同发展,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旅游体验,以旅游收益反哺乡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黄田全景。

这种发展路径具有投入少、风险低、易复制的特点:村集体主要承担协调管理职能,不进行重资产投资;农户利用自有资源参与经营,投入少、见效快;整个运营模式灵活高效,适合大多数农村地区借鉴推广。

千龙山美丽屋场。

“资源沉睡”到“产业活化”,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享”,黄田村用一根研学线串起乡村振兴链,以红色研学这把金钥匙打开了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增收共富的双赢之门,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责编:陈彰唯

一审:陈彰唯

二审:陈大勇

三审:陈英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