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11:26:36

华夏嘉木,溯自先秦。诗经有载"实颖实栗",周人已识其珍。五果之列,与桃李并尊;百谷之外,代黍稷为粮。燕北千树,可比封侯之贵;秦苑万颗,曾解饥馑之危。观其壳如甲胄,内蕴金丸,诚天地之妙造也。
文人墨客,多寄幽情。屈子行吟,撷秋实于楚泽;少陵野望,拾霜栗于山蹊。乐天"野栗燔苞火",写山居之趣;放翁"堆盘栗子炒深黄",记家宴之欢。更添《礼记》"枣栗饴蜜"之句,甘味竟与玉饴同列;《本草》"益气厚肠"之注,药性堪同参术比肩。
今之花桥,踵武前贤。科技育苗,承古法而创新;电商带货,越重山以通衢。冷链锁鲜,留三秋之风味;精加工坊,化百味之珍馐。看那"互联网+"东风里,老枝绽新蕊,小栗成大业。楚史公有联赞曰:
高钙低糖,熟食生吞皆美味;
健脾养胃,老人少者总钟情。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