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丨与写意油画邂逅

  湖南日报   2025-10-08 14:26:51

《古典橱窗》 油画  俞晓夫

范良君

这是我第二次听一位外省艺术家对长沙人民的“幸福”表示羡慕了,因为拥有李自健美术馆。

第一次,是听著名影视艺术家张纪中说的;这一次,是在李自健美术馆举行的“中国写意油画大展”开幕式上,说这话的,是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杨参军。

在分享了对中国写意油画的一些见解后,杨参军充满真情地说了他几次来李自健美术馆的感受:“李自健美术馆实在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它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儿童在草坪上玩耍,年轻人在这里拍照,老人在享受美食……就连黑天鹅们都过得很愉快!更具有意义的,李自健美术馆是长沙人民看画、享受美的所在,给长沙人民带来一场场文化大餐……”

杨参军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作为长沙市民的我,又在李自健美术馆“幸福”了一回:“中国写意油画大展”让我收获满满。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等几位油画界专家的讲话让我了解到:油画早在400年前就出现在中国,因为意大利人利玛窦携油画来华;到了清康乾年代,郎世宁等外籍画师的创作题材已从宗教画像转向中国的楼台亭阁与帝王将相,赋予油画别样的东方意趣。中国人系统地接触西方油画技艺,是20世纪初从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们开始的。

当范迪安们提到徐悲鸿时,我眼前立即闪现出徐悲鸿大师的《田横五百壮士》,记起刘海粟大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坚持裸体人物写生引发的10年争议,对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中国美术艺术事业开拓者的景仰之情油然升起。

专家们提及的油画《开国大典》,把我带回到上世纪60年代,少年时的我第一次欣赏到这画作。画家董希文将其掌握到的中国式的散点透视构图,运用到“舶来”的油画布上来讲述“中国故事”。这幅作品不仅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美术界贡献给人民的美术珍品,更让许多中国青年从此爱上油画。

……

中国写意油画理论与创作实践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它迅疾得到中国油画界诸多画家的积极响应。2016年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写意油画理论日渐成熟,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现今展示在李自健美术馆里的200多幅作品,是中国当代油画家向祖国和人民汇报的阶段性成果。

展出作品各具特色,令人驻足。许江的《月葵》、丁一林的《故乡的云》、王辉的《陕北莽原》、俞晓夫的《古典橱窗》、王克举的《正午野狐峡》《老牛湾》,还有谢森的《水田叙事》。这些作品采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画法,构建层次丰富的视觉空间……

这些作品还告诉我,中国写意油画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逼真再现和画家感性的叙说,而追求对画者及观众心灵深处的洗礼,实是通过追求物象的“形似”而“立象”,通过“骨气”而表现精神。总之,比较“写实”,“写意”更重神尚韵、重视心性。

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王辉的“别低估中国绘画优于西方绘画的精神理念”,让我觉得当代中国美术界在“当代中国写意油画”大道上的奋勇登攀,不是简单的艺术手法之争、某一新画风的树立,而是中国文化自信在中国美术家身上的重要表现:走一条属于中国油画家自己的路,是奋斗的方向、共同的追求。

中国写意油画并未忘却“油画”这一西方舶来品的本质优势——传统技法中的焦点透视、严谨造型,以及材质自带的厚重质感,均在创作中得以保留与运用。正因如此,我看到徐里的《春》,觉得画面上那“春意”不同凡响的浓烈;杨诚《秋意漓江》里的漓江水尤其清冽、《秋色太行》里的高山尤其巍峨;李江峰《元大都的海棠》画上的海棠,让我欣赏到宛若碧桃的妖娆、山茶的热烈……

说到这儿,我似乎应该“打住”:年近80、打小就没有摸过油画笔的我,竟自在李自健美术馆大谈油画创作,再说,我就要“筐瓢”了。

但即便如此,我仍想坦陈这份“幸福”——能在此享受如此优质的文化盛宴,实为幸事。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