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低茬收割,后续种油菜翻耕更方便” 衡阳市:“秸”尽所能,变废为宝

陈鸿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8 13:37:3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8日讯(记者 陈鸿飞 通讯员 华德超 陆雨薇 曾炜煜) 近日,在祁东县河洲镇新岭村田间地头,农户们忙着将玉米秸秆集中回收。回收后的玉米秸秆经粉碎机切割成3厘米左右的碎杆后,送至加工厂进行深加工。

近年来,河洲镇积极推广“秸秆+有机肥+生态种植”循环模式,鼓励农户用秸秆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该镇每年回收利用秸秆超3000吨。据了解,祁东县现有秸秆深加工企业18家,年秸秆加工量逾55万吨,综合利用率突破95%。

衡阳市推广低茬收割技术,秸秆“变身”生态肥料

衡阳市是粮食生产大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今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近400万吨,可利用量逾300万吨。该市积极开展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原料和基料“五化”利用,衡南、衡阳、衡东、衡山、耒阳、常宁等6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县(市),连续6年累计争取中央专项资金4152万元,建设秸秆收储网点51个,培育经营主体41家,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18年82.14%,提升到2024年88.48%。

9月中旬,在衡南县冠市镇五一村水稻示范片里,几台农机开足马力,在田里来回穿梭,所过之处,稻秆被粉碎,化作一片片碎屑。 五一村种粮大户胡恒华说,用机器把秸秆打碎还田以后,土壤变得越来越松,油菜根系扎得越来越深,长势就会越来越好。

冠市镇在五一、鸿堰、坪田等村率先开展规模化示范,通过“粉碎还田”肥土、“打捆离田”增收、“深耕还田”增效等分类施策。出台补贴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模式。目前,1.2万亩示范片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

在衡阳县岘山镇更荣村,种植户刘春桃忙着收割中稻。这台联合收割机配备秸秆粉碎还田装置,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选、秸秆粉碎还田。打碎的秸秆从机尾均匀地喷撒在田地,成为生态肥料。

“以前,稻谷收割后,秸秆就放在田里,处理也是个老大难。”刘春桃说,现在,农户低茬收割后,后续种油菜翻耕就方便多了。

衡阳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秸秆产生量达70万吨左右,收集利用量超过50万吨。在石市镇龙田村,成片的中稻刚完成收割,农田里机器轰鸣,灭茬机、搂茬机和打包机流水作业,干净利落地完成秸秆离田作业。

针对不同地块条件和农户需求,衡阳县推出打捆离田和粉碎还田的分类处理方案,通过引进专业秸秆回收企业,将打捆离田的秸秆加工后,变成饲料、生物质燃料、有机肥原料,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

在珠晖区东阳渡街道光辉村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利用叉车对成捆打包的秸秆进行转运。村里争取专项资金,购置秸秆打捆一体机、三轮流动粉碎机及转运车队,建成千余平方米的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车间,用于秸秆处置和转运,实现全域秸秆“零焚烧、全利用”。

东阳渡街道拥有2.8万多亩耕地,年产秸秆约3000吨。街道出台“按亩补贴+焚烧追责”奖惩政策,村民将秸秆搬运至主马路旁后,按种植亩数获得补贴,直接发放至村账户,由村委会核实未焚烧农户并发放。农户主动参与率超95%,秸秆收集成本降低40%,实现从“被动整治”到“主动保护”的转变。截至9月底,东阳渡街道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突破30%,还田覆盖率超46%,并与周边养殖场、木材加工厂和生物质发电厂建立合作,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初具规模。

责编:陈鸿飞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