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中国行㉗丨去泰山,赴一场名山与圣贤的“双雄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7 06:38:29

(此文刊载于10月7日《湖南日报》02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泰山的情况有点不一样。虽然也有神仙传说,但泰山的大名主要是靠“王”和“圣”挣来:历史上,自秦始皇至宋真宗,先后有6位帝王举行过泰山封禅;而圣人孔子曾多次登临泰岳,“登泰山而小天下”。“王”和“圣”的联袂加持,使泰山结结实实坐稳了“中华第一山”的交椅,也于1987年摘得中国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桂冠。

昔日帝王早成历史烟云,而圣贤的智慧与精神,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华民族。6月初,《楹联中国行》报道组转道千里寻访齐鲁大地,邀请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邵妍,一起登上泰山之巅,以孔子庙大门上的一副楹联,与天下人一起励志共勉: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岳中之孔子,圣中之泰山”

6月7日一大早,我们与从泰安城里赶过来的邵妍教授在天外村会合,先坐旅游中巴到中天门,再转索道来到南天门,又花了20多分钟走到天街东端,再攀爬一条长长的陡峭台阶,气喘吁吁地走进了泰山孔子庙。

果然气象不凡!孔子庙建在岱顶望吴峰上,登临极目,好一派“齐鲁青未了”的壮观景象。这是全国名山中罕见的儒家庙宇,为明嘉靖年间山东布政使朱衡主持建造。

泰山孔子庙门联。

孔子的家乡曲阜与泰山相距不到一百公里,他与泰山有过很多交集。邵妍介绍,孔子多次登临泰山,这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孟子·尽心上》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可能是历史上关于孔子登泰山最早的记载。

而最为人们熟悉的孔子与泰山的故事,莫过于“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到齐国去,路过泰山之侧,见有一妇人在墓前痛哭,孔子使子路问之。妇人悲戚地回答,她的几位亲人先后命丧虎口。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呢?妇人说,这里虽有猛虎但无苛捐杂税。孔子听后对子路语重心长地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寥寥几个字,仁爱之心体现无遗。

孔子与泰山的众多传说,对其文旅拉动效应非常显著。所以泰山十分感激这位“形象大使”,修建了孔子登临处、瞻鲁台、望吴圣迹、孔子庙等多处纪念孔子的景点。

一个是“五岳独尊”,一个是“人中圣哲”,孔子和泰山关联紧密,相互成就。所以,历来有“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的说法。

岱顶风光。

圣贤“代言”,集句成联

回头看孔子庙那副门联,邵妍介绍说,此联是清道光年间泰安知县徐宗幹题写。徐是江苏人,曾任曲阜、泰安知县,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同治年间升任福建巡抚,在守护治理台湾、协助闽浙总督左宗棠剿匪等方面颇有政绩,是晚清不可多得的能臣。

“此联是一副集句联佳作,作者选取了两部儒家经典中的四个句子组合成联,运用了双关格,既描写了泰山的高耸和挺拔,更赞颂孔子的道德文章。”邵妍饶有兴趣地介绍,这副对联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表演,作者请出了两位身份特殊的“演员”轮番出场“颂圣”。

率先登场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他无限深情地感慨:“我老师的学问和道德真是高不可及啊,‘越仰望越显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坚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老师曾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的人则不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出自《论语·雍也篇》),老师确实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典范。”

紧接着,对后世影响力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二号人物孟子登台。他从自己的著作《孟子》中找出两句来赞颂祖师爷。“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这就是成语“出类拔萃”的出处,形容人的才华和品德远高于同类群体。“宜若登天然”摘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如同登上了天界一样”,也是形容至高境界。

在中国,陌生人见面互问姓氏,回答时一般要带上“免贵”两字表示自谦,但孔、颜、曾、孟四个姓氏的人可以不“免贵”。因为这四姓在古代出了四大圣贤,分别是孔子(至圣)、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孟子(亚圣)。邵妍笑称,徐宗幹从“儒家四大家族”中请出两位圣贤为泰山孔子庙站台,可谓规格顶到了天花板。

泰山下的岱庙。

泰山不颓,哲人不萎

公元前479年的一天,73岁的孔子拄着竹杖倚在柴门前。突然,他剧烈咳嗽起来,竹杖“当啷”一声掉在青石板上。弟子慌忙上前搀扶,却见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滚出两行清泪:“泰山要崩塌了啊!栋梁要折断了啊!我这老骨头,也要跟着碎了啊(此即《礼记·檀弓》所载孔子临终之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这是孔子与“老朋友”泰山最后的话别,数日后,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纷扰的世界。

但历史不会因为这次话别而终结孔子和泰山的联系。两百多年过去,秦始皇东巡泰山时举行封禅大典,开启了利用泰山来巩固封建统治的“泰山封禅”。又过了一百来年,汉武帝多次泰山祭天,把孔子和泰山双双捧上了巅峰。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孔子逐渐成为“人中之圣”,“泰山封禅”成为历代帝王的保留节目,还由此衍生出另一个“泰山”的故事。

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泰山封禅时,宰相张说担任封禅使,借机将其女婿郑镒从九品官连升四级。‌‌宴会上,玄宗发现郑镒官服品级异常,询问时伶人以双关语回应:“此乃泰山之力也。”暗指张说利用职权为女婿谋利,自此“泰山”成了岳父的代称。

邵妍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解联。

作为泰安人,又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邵妍对孔子和泰山这两位“邻居”自然有着特别的感情。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述孔子庙这副门联,您会选什么词?”记者问。

“我觉得是‘崇圣求高’。崇圣,是对孔子和儒家学问的一种尊崇敬仰,这也是徐宗幹题写这副对联的初衷。求高呢,实际上就是这副对联想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广大学子、士子像至圣先师攀登泰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去追求知识和品德的提升。”邵妍的脸上洋溢着一种仰望的光辉,“这种登高向上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去追求卓越,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

【记者手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王华玉

我之前有三位山东好友,他们有着相似的性格特质:质朴、实诚、好学,颇有“君子之风”,这应该不是偶然。

这次到泰山采访,我的山东“朋友圈”又添一人,她就是我们的解联嘉宾邵妍教授。

采访在上午进行,天气和人都很给力,非常顺利。将近12点时拍摄结束,我们在山顶找了一家餐馆吃饭。可没想到天公翻脸比翻书快,等我们吃完走出餐馆,晴空万里秒变风雨大作,索道也因雷电停止运行。

我们采访组三人面面相觑,尤其是摄影小哥,扛着几个大包,没有缆车怎么下山?

再看向邵老师时,她脸上却丝毫不见惊慌,淡淡地说:“索道估计今天很难恢复了,我们走路吧。”

那一刻,我真的想起了一个成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邵老师是女性,体能天然不如我;年纪也比另两位记者更大——还能说什么呢?走吧!

于是,我们在雷声、雨点中走过十八盘,花了两三个小时走到了中天门,坐上了下山的末班车。

这几位山东朋友,让我想起了孔子。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时多次遭遇危难,尤其是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断粮七日,但他仍坚持讲诵诗书、弦歌不绝,镇定勇毅稳如泰山;而仁义、实诚,对知识怀着虔敬之爱和火一般的热情,这都是老夫子孜孜以求并传之于后世的品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伟力无穷大!

点评嘉宾:邵妍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山东省语言文字入库专家。研究方向为经学与小学研究、泰山文献整理与研究。曾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在《图书馆杂志》《历史文献研究》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古籍整理著作4部。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王华玉

摄影摄像/邹尚奇

视频出镜/欧阳伶亚

剪辑/戴钺 李真明

设计/叶艳娜

责编:周秋红

一审:陈永刚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