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6 20:21:47
搬到新住的地方,杂七杂八的东西多,堆满了书房。抽个空,全面清理腾出了空间。昨天网购的书桌刚好完成安装,深夜回到家,放下行李,直奔书房,从小朋友读的《书虫》套书中随机抽出一本书来翻翻英语原著。巧得很,是《The Cantervill Ghost》,心里多少还是嘀咕了一下。草草翻完后,很有感触,中西文化在对待“鬼”的态度上,有时是相通的,心中如果没有鬼,又怕什么半夜鬼敲门。
放下小朋友的书,重拾起《了凡四训》,这本书的影响是深远的,值得再读。
每一段路都是新的感悟,每一遍重读都是灌顶的醍醐。袁了凡的一生,简约加简单,中进士后任过知县、兵部职方司主事,在地方岗位是基层,在部里是基层岗位。但其研究甚广,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宝坻劝农书》《了凡四训》等著述22部。尤其是《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向善从善一心为善,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被称为“中国第一善书”。
我们常说,要有批判思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刚看《了凡四训》时,对袁了凡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这玄而又玄、神乎其神的玄说,想了很久,难得其解。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抱有种种的疑问,向内心、向社会、向实践去探索、去求解、去寻得霎那间的开悟。
尽管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俗话说一百个法官对同一条文有一百零一种理解,突然有一天,还是寻到了自己的解释和答案。自古以来,代沟总是存在的,父与子,生存成长的环境、经过的人和事、历过的坎坎坷坷、体悟的是是非非,总是千差万别,大多是为父的苦口婆心,当儿子的无论是否叛逆,听从父亲的劝告是少而又少的。就像秦始皇想着秦王朝历一世二世而无穷世,但秦二世想的做的与父皇背道而驰。想必,袁了凡也面临这样的难题,写的是家训,子孙后代会信吗、会照做吗,会不会苦口婆心最后却当了手纸?由自己的儿子扩散开来,估摸今后的读者也不大相信自己的肺腑之言和悟世绝学。于是,从玄学切入,普罗大众最信的就是这个,于是可能就编排了算命先生一说,从而引出为善的著作本意,让大家信而服之、遵而从之。陈胜的“鱼腹藏书,野狐夜嚎”,刘邦的“赤帝子斩白帝子”演绎,大约如出一辙,历史上数不胜数。袁了凡的用心是真的、纯的、善的,可谓良苦,从这一角度来看,也就没什么糟粕了。
说到向内修,同是明朝的王阳明的《传习录》,也是一大成者。如果掌握着资源和权力,不内修、不自我约束,那么权力越大、越集中,再密集再紧箍的监督也难以完全奏效。首先,从人性的弱点来看,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千人中能够完全做到自律、洁身自好、严格要求的,难有一二。这就是为什么两面人层出不穷。其次,历朝历代特别是物质丰富、商业兴旺、经济发展的时期,职务任用时是王朝或组织,但面对非常隐秘的围猎时,只有被任用者一人或一家人、身边人直接在最前线,阻挡糖衣炮弹的轰炸。这种轰炸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个阶层在实施,轰炸者的成本是低的,花样是多的,诱惑是非常大的,频次是轮番的,又往往是渐进的。各种监督难以及时跟进,无论是任用的王朝还是任用的组织,都难以有足够大的人财物和方式方法及时跟进与发现。为此,也就好理解明朝时东厂西厂为何捉襟见肘,往往闻风奏事,并演变成监督权力的滥用、衍生出宦官专权和滥刑等等。再次,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信仰在升华,制度在完善,全心全意服务于他人的理念深入更多人的内心,不断成为信念,同时仍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从另一个角度,要注意到猴子变成人后,人这一高等级动物,脑容量、大脑皮层、思维运行方式、生物学结构未再发生重大改变,社会关系仍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一基础也未再发生重大改变,不得不防范趋利避害、自我与贪婪、人性的弱点与人性的不足。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分析,也就不难理解,那么多有问题的人不是正在被发现、就是将要被发现,一时难以绝迹。
不管怎样,人在做天在看,并不是玄学,这个天是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是至简的大道,是可以逻辑和推测的。对于一些原来认为是玄学的东西,现在的科技与发现已有些探究,有量子纠缠之说,有暗物质之说,也有平行世界之说,更有多重宇宙之说。天人感应,或许是存在的。至少于本人来说,有对时间感知的例子,平时无论何时从夜中醒来,大致知道具体时刻,大部分时候能准确到十分钟以内。如今早在一夜沉睡后醒来时,对家人说大概7:20,最多不超过7:23,把手机拿到一看正是7:23,家人说如果不是全程目睹,还以为是偷看了时间。我说,你已多次见证了,何容多说。在与自然的感应中,估摸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人在逻辑、推测和模糊算法中,各有其擅长之处。可见,天道不可违,善或许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
搁笔时,想起自己悟出的三句话:
世态千象万象,大象无形;
众人千音万音,大音希声;
径途千道万道,大道至简。
又想起《论语》和王阳明《传习录》中的大中至正、《论语》中的一以贯之、薛瑄《读书录》中的邪则欹正则平、《传习录》中的知行合一,合成一副对联:
大中至正邪则欹正则平,知行合一路多歧一以贯。
是啊,正确之道,关键在一以贯之,否则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稳致远)
责编:黄欣然
一审:黄欣然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