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典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6 16:32:56
特稿丨汨罗江畔中秋雅集,诗歌原乡营造“别样乡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典波
浮云游子意,最美是乡愁。
10月5日晚,2025中秋月•汨江情寓外乡友雅集活动如期上演,来自全球各地的汨罗游子回到家乡,齐聚汨罗江畔屈子生态湿地公园汨罗书画院,共赏中秋月,共话家乡情。
连续4年,寓外乡友,中秋雅集,感悟文化,畅叙幽情。这是蓝墨水的上游汨罗,借中秋演绎深深“家国情”,营造出属于中国人的“别样乡愁”。
乡音,乡情,乡味,中秋雅集让人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彰显诗意原乡汨罗的文化传承和开放包容。
乡音更浓
汨罗,屈原行吟求索之地,岁岁竞渡,年年中秋。
如今的汨罗,正全力建设全球华人精神家园和诗歌文化圣地。
中秋明月夜,古今同此时,且以诗意共远方。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肚里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绣花,绣杂糍粑……”
当晚,一群跟父母一同来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接力朗诵当地童谣《月亮粑粑》,拨动在场人记忆的心弦。
阔别家乡30多年,在美国彭博社工作的曹莉携家人从纽约回乡省亲。她乡音无改,朗诵起自己在他乡创作的思念家乡的诗词:
长相思
弯月明,满月明,
玉镜千年人寄情,
一轮同古今。
云影清,树影清,
静夜诗词独自吟,
远乡谁在听?
曹莉的《长相思》引发大家的共鸣。正是因为家乡这方文化厚土,这里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才有更足的文化自信,化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汨罗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诗歌文化由来已久,在诗里,屈子行吟犹在耳,江畔往事润心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汨罗,小朋友可以不懂“事”,但不能不懂诗。雅集现场,小朋友们来玩起游戏“飞花令”。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十指尖尖把茶采,采起细茶转家园……”汨罗新市中心小学11岁小学生周梓烨登台,一曲花鼓戏《采茶调》开唱,浓浓乡音赢得阵阵掌声。
不论南北西东,浓浓的乡音,游子跨越山海相逢,来一场一脉相承的双向奔赴。
“故乡的月,家中的灯,始终为各位乡友点亮。”受汨罗市委书记朱平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恒求委托,汨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胡鹤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寓外文艺乡友表示热烈欢迎。他深情地说,无论各位乡友身在何方,汨罗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原乡。今日之汨罗,需要各位做汨罗文化的“解码人”,也做特色元素的“转化者”,更做城市品牌的“传播官”。
乡情更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晚的屈子生态湿地公园灯火通明、月明星稀,西湖上传来鼓乐声声,扣动归乡游子的心弦。
中秋雅集活动以“最美是乡愁”为主线,串联起情景剧、歌舞、朗诵、花鼓戏、乐器合奏等精彩文艺节目,高潮迭起。
汨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活动,2021年开始,每年的中秋书画展和雅集活动,成为一个各方期待的“文化工程”。
去年今夜此时,大家记忆犹新。
乡情浓处,湖南省楹联协会副主席傅小松灵感迸发,创作一句上联“汨罗游,三天四夜”。
汨罗游,三天四夜!引起在场所有人赞叹。傅小松对这里的“汨罗”二字有特别解释:“汨”字由“氵”加“日”组成,此为“三天”;“罗”字由形同“四”的“罒”和代表夜晚的“夕”组成,此为“四夜”。
今年中秋雅集,傅小松如约而至。他揭晓“最满意下联”时,说出“三个没有想到”,汨罗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传承,汨罗人对对联非常如此之多,水平也非常高。
“汨罗游,三天四夜;典章诵,八曲十音。”傅小松将赠送纪念品给下联作者李力。同时,也会将提前写好并装裱好的对联赠送给汨罗。
汨罗市文联主席唐顺华介绍,聚焦文化兴市、以旅彰文,汨罗市委、市政府成功承办2023年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纪念屈原逝世2300 周年系列活动、2024年第四届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全国“我们的节目·端午”主题文化活动、第三届岳阳市旅游发展大会和第13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等国际级、国家级盛会,常态开展“汨罗江之夜·周三有约”“汨罗江大舞合”等特色活动。
“亲汨”一次、“甜汨”一生,这个文化IP已深入人心。
乡味更美
一轮明月,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家乡的集体追思,一江碧水,承载着汨罗儿女的独有乡愁。
当晚,雅集活动主持人随机采访乡友,邀请大家用乡音说一个能代表汨罗的关键词,来表达对家乡的记忆。
“龙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世界级文化符号。
国庆前夕,全国19省47所高校90支队伍共赴“龙舟故里”汨罗,参加第13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江天风动,旌旗猎猎,挥桨击水的是一群最蓬勃的少年人。随着一股“青春力量”到来,汨罗江的奔流,成为时代蓬勃的注脚。
藉赛事东风,汨罗市政府更与聊城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全国16所高校签约,共建龙舟运动实训基地。这意味着,汨罗与高校、与龙舟运动、与青年朋友、与文化传承和文旅发展的联结,将进入一个更深远、更紧密的新阶段。
“离开家乡,最忆儿时的味道。”在工商银行岳阳分行工作的文雨浪也是一位知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谈及对家乡的记忆,他脱口而出:姜盐芝麻豆子茶。
在汨罗,家家户户从小就喝芝麻茶,这是一个鲜明的记忆符号。提起这个记忆符号,大家想到汨罗的杨本芬奶奶出版的《姜盐豆子芝麻茶》一书,如今《姜盐豆子芝麻茶》还有新的音乐表达。
活动现场,当地著名歌唱家现场献唱《姜盐豆子芝麻茶》时,主办方给游子们奉上姜盐芝麻豆子茶、胡椒饼、猫耳朵……大家边听悠悠家乡曲,边品尝熟悉的家乡味,其乐融融。
乡友草圣故里阁名书法馆馆长彭阁名所撰、王艳玲老师所书的《中秋月 ·汨江情》一经亮相,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将雅集活动推向高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来过汨罗的人,谁不会拥有一段美丽乡愁呢?!
(视频:汨罗融媒:姚望 周小珺)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