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6 11:09:56
文丨贡田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华传统佳节中秋节。自古以来,中秋赏月便是绵延千年的一个传统习俗。据说,今年中秋的月亮是“这些年最圆最亮的”,另据天文测算,今年中秋的月亮最圆时刻将出现在10月7日11时48分,且本轮中秋满月更是年度第三大满月,堪称“超级月亮”。相信今宵赏月,是一件十分值得期待的盛事。
在醉人的桂花香中,这轮皎皎皓月将高悬夜空,月光如一张细密的网,打捞起沉在岁月河床下的斑驳流光。当我们推开窗,便接住了这盏从盛唐斟到两宋的醇醪,醉意氤氲里,仿佛听见张若虚在春江畔发出那声穿越千年的叩问,邀我们品味那不同的意境。
月是故人,亦是新交
它可以是刘方平笔下“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那份静谧与深邃,诗人于夜半更深时,将心魂浸入这片星月图谱;其倾泻的清辉、横斜的星斗与初透的虫声,共同编织成一袭幽梦,连结了夜空的永恒与生命的初醒。它也可以是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那份孤寂清冷,那即将隐去的月轮,与寒霜、渔火交织,慰藉着客舟中不眠的愁绪。
月是相思,亦是旷达
杜甫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一轮皓月成了千年游子心中故乡的图腾。那露白月明的秋夜,普照的月辉也染上了深情的乡愁,无形的乡思便有了沉甸甸的重量。而苏轼则在中秋月明时,借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晤之情为底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遐想与思索,将一己的思念升华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磅礴祝愿,月光于是成了联通万里的桥梁。
月是边声,亦是永恒
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那月光是冷凝的霜华,铺满边塞的沙碛,也浸透了戍边将士望乡的梦境,让羌笛之声都染上了历史的苍凉。张若虚的诘问则更为深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以孤篇横绝全唐,将一轮江月提升至哲学的高度,照见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
月是幽怨,亦是沧桑
在晏几道笔下,“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那清辉仿佛成了多情的见证者,永恒流转,却只映照过往的欢愉与当下的孤寂;其无改的月轮、消散的倩影与空寂的楼台,共同酿成一樽苦酒,饮尽了人世的聚散与华年的流逝。李太白在《苏台览古》中凭吊的,则是“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昔日的笙歌美人早已化作尘土,唯有明月冷眼旁观着繁华的变迁,成了历史无言的见证者。
月是江山,亦是黎民
刘禹锡《石头城》低吟“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那穿过女墙的月光,将历史的沧桑与荒凉勾勒得刺骨分明,月是“江山”的化身,它超越一朝一代的更迭,以一种近乎永恒的视角,默观着历史的潮起潮落。然而,这同一片清辉,也平等地洒向每一处寻常巷陌,抚慰着天下黎庶。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长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清辉又成为颠沛流离的百姓共同的情感依托,将千万份个体的乡愁,与时代沉浮、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成就了最为最为深沉博大的意境。
这十种意境,不过是月魂冰魄在诗词瀚海中的零星倒影。唐人王建在中秋夜轻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问一出,便道尽了人间望月时,那欢聚与离散并存、相思与寂寞同在的万千心绪。而许浑在《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中描绘的“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则捕捉着月影移动、清光徘徊的动态之美,继而发出“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的感慨,良辰易逝,徒留怅然。
月亮是唐诗宋词中倾注了最多情感的意象之一,它超越了自然风物,成为诗人词家表达情感、哲思与审美的核心载体。不同的人,赏月时有不同的心境,赏月即问己,月在心中,心在月中。
孤寂清冷之境
如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月光流过疏竹的根隙,“泠泠”既是水声,更是月光的温度与质感,仿佛幽寂在潺潺流动。诗人倚柱而坐,直至黎明,这份通宵的独对,让寒月成了他孤愤情怀的唯一见证——天地愈澄澈,身影愈孤单。
思乡怀远之境
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皓月当空,清辉洒地,最平常的夜晚触发了最普遍的情感。诗人一“举”一“低”的细微动作,将无形的乡思化为有形的凝视,使得明月成为千百年来游子心中“故乡”的永恒代名词。
永恒哲思之境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面对江月,展开了一场关于宇宙与生命的宏大对话。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传承如流动的江水般永续;明月亘古不变,映照着一代又一代人。此境将月亮从情感载体提升到了哲学高度,哀而不伤。
边塞苍凉之境
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中“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的悲怆与空茫,词人于陇上边塞中,将心神浸入这片孤光寒色,以反复呼告的“明月”凸显其如影随形。其凄清的月轮、哀鸣的胡笳与枯寂的边草共同凝固成一曲羌笛,吹尽了征人无边的乡关与共望的秋霜。
高洁脱俗之境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秋月,穿过松林的间隙,洒下清辉。这里的月是澄澈、空灵的,它与清泉、松石共同构成一个一尘不染的禅意世界,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高洁品格与归隐理想。
惆怅伤逝之境
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作为亡国之君,李煜眼中的明月是残酷的见证者。它依旧明亮,却照着他已失去的江山。东风与明月这些美好的事物,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将个人巨大的亡国之痛融入这清冷的月光里。
旷达慰藉之境
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以宇宙的规律来观照人生的遗憾。月亮的圆缺本是自然现象,他却从中悟出了“不完美才是常态”的哲理。这轮月不再引发伤感,而是成为了开解人生、寄托祝愿的媒介,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与旷达的胸襟。
幽独哀怨之境
如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明月本无情,却彻夜将清辉洒入闺房,仿佛在无情地搅扰着思妇的孤眠。词人用看似埋怨的口吻,实则加倍写出了女子在离别后彻夜难眠的幽怨与孤独。
历史沧桑之境
如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诗人于中秋夜在桃源赏月,感悟到如此美景良辰难以重现,他年此日想起定会心生惆怅。明月在此成为美好时光的见证,映照着诗人对时光流逝、良辰难再的深沉感慨。
朦胧迷离之境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轻烟与淡淡的月光,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寒水和岸沙。两个“笼”字,勾画出秦淮河畔夜色迷蒙、清幽而又略带凄清的氛围,为进一步抒发历史兴亡之感铺垫了沉郁的基调。
这十种心境,从个人情感到宇宙哲思,从边塞风光到闺阁幽怨,月亮如同一面魔镜,映照出唐诗宋词万千的情感光谱与精神世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璀璨动人的华章。
月光,这古老的诗人,依旧在夜空书写着它永恒的诗行。又是一年中秋至,愿您也能在玉露金风之中,寻得一刻闲暇,与这千年月色对坐,去品读那镌刻在每个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浪漫与深情。
(海报制作:周圆)
责编:姚茜琼
一审:姚茜琼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