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2025-10-05 07:39:32
国庆前夕,当主办方将中央大厅前排“C位”留给高校教师和学生代表时,当上万名被亲切称为“小朋友”的高校学子齐聚于此时,这场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活动,已然超越了常规招聘的范畴。
面对各地的“引才大战”,湖南举全省之力,组织511家企事业单位、带着近1.8万个岗位来到黄浦江畔,试图回答一个关键命题:如何应对发达地区强势的“人才虹吸”,让年轻人愿意将目光投向湖南这一中部省份?
现场密码:细节里的引才诚意
招聘会当天一大早,上海展览中心两层展厅就被“湘味”填满,招聘展位连成长龙,现场人头攒动。在递出求职简历后,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脸庞充满了期待。
“作为长沙人,没想到湖南能在上海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招聘会。原本以为要回湖南才能与用人单位线下交流,没想到在上海就能与家乡的公司面对面沟通。”复旦大学学生何柯乐说。
本次招聘会汇聚了511家湖南企事业单位,共提供17686个就业岗位,覆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传媒等领域,形成“全产业链岗位矩阵”。
记者在现场看到,岗位结构呈现鲜明的“高精尖+广覆盖”特征:技术类岗位最多,占比超60%,市场类、销售类、服务类、管理类、行政后勤及其他类岗位占比约为30%。既瞄准GPU研发、智能控制、大数据算法等核心技术岗,也涵盖视频内容创作、文旅运营、工程造价等岗位。
华东理工大学研三学生李家志和同学早早来到现场。“提前‘做功课’时,我看到有不少企业提供了与我专业十分对口的岗位,想来现场多了解了解。”李家志说,“虽然我不是湖南人,但如果有合适的岗位,我愿意去湖南闯一闯。”
湖南此番赴沪招聘的诚意,还体现在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上。数据显示,2800余个企业岗位年薪超20万元,部分核心岗位年薪突破50万元,如长沙万兴科技针对大模型、算法领域博士生抛出约百万元年薪的“橄榄枝”。即便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其高级Python研发工程师、高级后端开发工程师、高级产品经理等岗位,月薪也达到1.4万至2.2万元,与长三角地区同类岗位的薪酬水平相比并不逊色。
更见功夫的还有许多细节设计。会场摆放共享打印机,求职者可免费打印简历;文创零食区的湘味特产,让人感受“舌尖上的湖南”;职业指导服务区排起长队,高级职业指导师为求职学子提供建议。
最动人的是“校友宣讲”环节,主办方精心安排在湘创业就业的校友们向在沪学子宣讲。同济大学博士毕业的盛维天,放弃出国回湘5年,如今已是希迪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骨干;上海交大校友吴太兵带着万兴科技扎根长沙,从租赁办公楼到投资10亿元建创意科学园,2024年营收达14.4亿元……
师兄师姐的“归湘答卷”,让在场的学子们心理上更亲近,也让“赴湘发展”变成可参照、可触摸的人生路径。
高效的对接机制、招才引智的诚意,打动了不少学子。数据显示,本次上海站活动,线下到场的有来自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0余所高校毕业生14862人,其中湘籍学子1265人,累计收取简历26915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022人。从投递简历学历层次看,博士占比11%,硕士占比31%,本科占比55%,专科占比3%。
底气之源:产业、政策与宜居的三重共振
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湖南的底气来自哪里?或许,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推介大会现场对过去50年全球年轻人流动规律的分析,能为这个问题找到线索。
他分析说,过去50年,全球年轻人流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大学驱动型、知名企业驱动型和成本驱动型。“中国的趋势我们也一样看得出,第一阶段的大学驱动型,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中关村;第二阶段是知名企业驱动型,代表性的是杭州的阿里巴巴周边;第三阶段成本驱动型,我相信会在湖南、会在长沙!”沈晓明说。
长沙连续十余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里房价相对偏低,单程通勤时间普遍不超过45分钟,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以及湘雅医院等11家三甲医院,形成“三线成本、一线品质”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湖南的“宜居幸福感”正转化为“人才红利”。但揽才自信远不止于此,其根基更深植于湖南深厚的产业基础。“没有产业的土壤,再高的薪资也留不住人才。”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焦华芳说。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持续发展,湖南产业门类齐全,国家41个工业大类中有40个大类在湖南有布局,形成了6个万亿级产业和17个千亿级产业。
尤其是近年来锚定“三个高地”推进高质量发展,湖南已形成13条重点产业链,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为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三一重工、景嘉微等龙头企业的“人才虹吸效应”尤为明显,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博士生扎堆咨询。
新兴产业同样势头强劲。如捷易生物创始人朱智将公司的生产及医学检验所迁湘后,借助湖南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构建起遗传病筛查全链条服务体系。
特色产业更添“差异化优势”:株洲北斗核心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40亿元后对相关研发人员的需求,大湘西区域文旅持续火热对文旅运营管理岗位的需求,均吸引长三角学子关注。
“湖南的产业布局既有‘压舱石’,又有‘增长极’,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我们希望尽最大可能实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湖南省人社厅工作人员介绍。
与此同时,湖南正以空前力度构建“就业友好型省份”,近期系统性推出73条留湘来湘支持政策,覆盖就业、创业、安居等全链条。即将出台的27条高质量充分就业措施更是诚意满满,包括鼓励国企每年新增岗位60%定向招聘高校毕业生、取消应届生报考事业单位的工龄社保限制等实招硬招。
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湖南专门推出了“七个一”举措,从政策、基金、孵化器、导师等7个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湖南推出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举措以来,全省大学生创办的经营主体新增1.4万个、同比增长44.9%,其中创办企业新增6105家、同比增长38.9%。
推介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所言掷地有声:“我们有一个雄心,就是要让湖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创业的目的地。”
突围之道:从“单次招聘”到“生态布局”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北京、上海的“留才新政”与杭州、成都的“抢人攻势”交织,中西部省份纷纷跟进,“人才争夺战”早已进入深水区,各地政策工具箱不断升级迭代。
人才比拼,早已超越“补贴竞赛”的初级阶段,当“钱、房、户口”等传统政策趋于同质化,能否实现“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全链条闭环,成为决定人才留存的关键。
高层次人才对就业选择的期待也愈发多元化。“现在年轻人不仅看税后收入。”一名受访者说,当下年轻人看重住房成本之外的收入水平,对生活的要求远不止于“温饱”,还有事业与生活能否平衡。
尽管这次招聘会引发广泛关注,但一场招聘会的热度终会褪去,如何将“短期引才”转化为“长期留才”,将“人才数量”转化为“发展质量”,是湖南必须回答的后续命题。
“单次招聘是‘输血’,省校长期合作才是‘造血’。”现场一位教育界人士的话点明关键。在上海站推介会上,湖南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7个重点科研项目,构建“定向培养+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通过签约高校,湖南希望把更多更好的“人才源头”握在手里。这种合作逻辑,即变被动接收毕业生为主动共建人才培养链,在人才供给的前端,就实现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的匹配。
下一步,湖南还将巡回揽才。根据“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系列行动计划,10月至11月,湖南将组建“揽才军团”,联动300家优质企业,陆续走进北京、武汉、西安、成都、南京等高校密集城市。
湖南虽以诚意打响了“引才仗”,但在用才、育才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挑战。
“引才只是第一步,留才、育才更考验功力。”现场一位企业人事经理的感慨,点出了人才工作的关键。尽管湖南优势明显,但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结合青年学子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政策落地要更精细。部分学子反映“市州政策宣传不足”“补贴申请流程复杂”。对此,要有更便捷的一体化数字平台,并建立政策兑现“回头看”机制,定期核查购房补贴、产业资助等落实情况,避免“纸面福利”。
产业匹配要更精准。不少企业提出“高端人才难招、技能人才不匹配”的困境。对此,可鼓励更多企业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同时实施“技能提升计划”,扩大产业工人培训规模,缓解人才断层压力。
服务配套要更暖心。针对“托育资源不足”“高端医疗配套待完善”等现实诉求,应加快新建普惠托育机构,扩大“人才公寓”供给,让人才不仅“安居”,更能“安心”。
人才竞争终究是场持久战。湖南真正的底气,不仅在于招聘会上的走心服务,更在于致力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育得出”的人才发展生态。唯有当产业实力足以承载理想、政策机制能激发活力、城市能让人安心栖居,“智汇潇湘”等引人注目的活动,才能助力湖南不断扩大和巩固人才版图。
责编:贺雨婷
一审:姚茜琼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