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金秋出游,耳鼻喉别“掉链子”

  大众卫生报   2025-10-04 15:31:01

国庆中秋假期,当你放松身心时,作为人体的“开放门户”——耳鼻咽喉,却往往最容易“中招”。人流中潜在的病毒、聚餐时的鱼刺、孩子误塞的异物,都可能给轻松愉快的假期添堵,下面为您送上一份“避坑指南”。

出行防护:守好健康第一道门

假期人员密集,密闭空间是病毒传播高危区。需牢记“物理阻隔+免疫保护”双原则:

1.口罩要戴对,不只是“遮一下”。老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在人员密集区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加强防护。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颌,并紧贴鼻梁。在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避免长时间不戴口罩。

2.勤洗手,别给病毒留机会。可随身携带符合相关规定的免洗洗手液,接触公共设施后、进食前、触摸口鼻眼前,请务必清洁双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揉眼、挖鼻,这是病毒入侵人体的重要途径。

3.别“透支”身体,免疫力是基石。避免熬夜赶路、连续高强度游玩,确保充足睡眠。行程紧凑时,午间可小憩片刻。过度疲劳会降低抵抗力。

饮食守护:健康比“嘴馋”更重要

节日聚餐多,是咽喉炎症和异物卡喉的高发期,儿童和老人更需重点防范:

1.清淡饮食,为咽喉“减负”。辛辣、油炸、过烫食物会刺激咽喉黏膜,诱发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注意荤素搭配合理,多饮水,保持咽喉湿润。

2.警惕餐桌上的“隐形风险”。吃鱼食肉需谨慎,细嚼慢咽,勿谈笑风生。如若异物卡喉,需立即停止进食,切勿用饭团、馒头等强行吞咽,以免异物扎得更深,甚至损伤食道。儿童进食要看护,禁止边跑跳边吃东西。花生、果冻等食物,应处理成小块后再食用,严防误吸。老人用餐要细心,食用黏性(汤圆)或坚硬(坚果)食物时,需小口、细嚼慢咽。

3.饮酒需“量力而行”。酒精会使咽喉黏膜充血、水肿,导致声音嘶哑、咽痛等症状。建议控制饮酒量,酒后多喝温水。

异物应急处理:切记“不盲目”

耳鼻喉异物,错误处理会雪上加霜。正确做法如下:

1.鼻腔异物 家长勿自行掏取,操作不当可能将异物推向深处。应先安抚孩子,鼓励其用口呼吸,立即就医。

2.耳道异物 蚊虫入耳,勿用棉签乱挖,可侧头,在耳道口滴入1-2滴食用油困住蚊虫,随即就医。

3.咽喉异物 可尝试轻咳,看能否冲出。切记吞饭、喝醋无效,且会增加风险。若咳嗽无效或疼痛明显,立即禁食禁水,并迅速就医。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可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急救并拨打120。

株洲市中心医院 张连辉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王璐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