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千古耀湖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10-03 19:47:46

曾康乐

湘江如碧绸穿城而过,西岸的岳麓山便如青黛卧屏,横亘千年。它不似黄山奇绝、华山险峻,却以一脉文脉、满腔风骨,在湘楚大地上烙下“千古耀湖湘”的印记——这“耀”,是书院弦歌不辍的墨光,是忠魂血染山河的荣光,是革命星火燎原的曙光,更是湖湘精神代代相传的光芒,让每一个踏足此山的人,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看见文明的璀璨。 

岳麓山脚下那座朱漆大门的院落,便是湖湘文化的根脉所在——岳麓书院。推开岳麓书院的大门,青石板路带着宋时的凉意,从门庭一直铺到御书楼前。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初创书院,此后历经宋清四代,弦歌不辍。站在“忠孝廉节”的石刻前,手掌抚过斑驳的字迹,仿佛还能触到宋代学子晨读的墨香:晨光熹微时,他们捧着《论语》坐在讲堂前的银杏树下,书页被江风掀起,与远处湘江的涛声叠在一起,成了岳麓山最早的晨曲。那时的书院,早已不是单纯的讲学之地,而是“潇湘洙泗”的文化地标,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朱熹与张栻的“朱张会讲”更让这里成为理学重镇——七百余人围坐于庭院,听两位大儒纵论“太极”与“知行”,思辨的声音穿过千年,至今仍在讲堂的梁间回响。 

最让湖湘人铭记的,是南宋末年那场与书院共存亡的抗元之战。德祐元年,元兵南下,潭州城危在旦夕。岳麓书院的学子们没有选择避祸出逃,而是放下书卷,拿起刀枪,与守将李芾一同守城。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先生,有弱冠之年的少年,明知寡不敌众,却依旧在城墙上竖起“岳麓学子军”的旗帜。城破之日,学子们无一人投降,有的战死在城门下,有的跳入湘江殉国,鲜血染红了书院前的池水,也让“经世致用”的种子,从此深深扎进了湖湘的土壤。如今在书院的“忠烈祠”里,仍供奉着这些无名学子的牌位,香火缭绕中,仿佛还能听见他们临终前诵读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声音,成了湖湘人血脉里最坚硬的刻度。 

从宋代的抗元忠魂,到近代的救亡图存,岳麓书院始终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晚清以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湖湘子弟从这里走出,他们带着书院教给的“实事求是”精神,在乱世中撑起一片天地:曾国藩办湘军、兴洋务,以“扎硬寨、打死仗”的韧劲平定内乱;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用行动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誓言。而“实事求是”四个字,也从书院的治学理念,慢慢演变成湖湘文化的核心品格——不尚空谈,注重实效,既读圣贤书,更闻天下事。这种精神,在近代中国的浪潮中愈发鲜明:戊戌变法时,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血染菜市口;辛亥革命中,黄兴在武昌城头举起义旗,用湖湘人的勇猛撕开封建统治的缺口。 

黄兴,这位被孙中山誉为“开国元勋”的革命巨擘,与岳麓山有着不解之缘。他早年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他心中早早扎根。在辛亥革命的浪潮里,黄兴是冲锋在前的勇将。黄花岗起义,他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虽败犹荣,极大鼓舞了革命士气。武昌起义爆发,他临危受命,赶赴前线指挥作战,在汉阳保卫战中,与清军浴血奋战,为革命政权的巩固争取了宝贵时间。他的墓地静卧于麓山,苍松翠柏环绕,仿佛仍在注视着他毕生追求的民主共和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实现,那墓碑上的文字,是对他为革命鞠躬尽瘁的永恒铭记。 

蔡锷,同样是从湖湘大地走出的革命英雄。他曾在岳麓书院附近求学,深受湖湘文化影响。在辛亥革命中,蔡锷在云南发动起义,响应武昌首义,为推翻清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立下赫赫战功。而更令人敬仰的是他在护国战争中的壮举,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蔡锷毅然举起护国大旗,抱病出征,以一己之力扛起反对复辟的大旗,最终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他的功绩永载史册,长眠于麓山,与这片土地一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精神如麓山的松柏,万古长青。 

蒋翊武,为武昌起义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作为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起义前夕,沉着指挥,协调各方力量。尽管起义过程中历经波折,但在他的努力下,革命党人最终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最终他也魂归麓山,他的英魂与麓山紧紧相依,诉说着湖湘子弟为革命事业的无畏付出。 

这些革命先辈,在麓山的见证下,为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精神如麓山的苍松翠柏,万古长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岳麓山的每一块岩石,都见证着这些“敢为天下先”的故事,而书院的讲堂,依旧在诉说着:湖湘文化的根,从来都深扎在“经世致用”的土壤里。 

沿着书院后的石阶往上走,便到了岳麓山的半山腰。爱晚亭就坐落在这片枫林中,红柱青瓦,倒映在亭前的碧潭里,像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深秋时节,枫叶如火,漫山遍野的红,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意写得淋漓尽致。但这座亭子,不止有文人墨客的风雅,更有革命先辈的足迹。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曾多次与蔡和森、萧子升等进步青年在此聚会,他们坐在枫树下,讨论《新青年》的文章,畅谈救国救民的理想。月光透过枫叶洒在石桌上,照亮了他们年轻而坚定的脸庞,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后来,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或许正是想起了爱晚亭的这片枫红——这里不仅是诗意的栖息地,更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 

从五四运动到秋收起义,无数湖湘青年从麓山出发,带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奔向救国救民的战场,让麓山的光芒,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漫漫长夜。 

从爱晚亭再往上,山路渐陡,沿途的寺庙与道观,为岳麓山添了几分禅意与仙气。古麓山寺隐在松涛间,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是湖南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内的千年银杏,树干需几人合抱,每到秋天,金黄的叶子落满庭院,信徒们踩着落叶走进大殿,听僧人诵经,看香火袅袅,尘世的喧嚣仿佛都被松风与钟声吹散。不远处的云麓宫,则是道教文化的代表,宫门前的“云麓道宫”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迹。清晨时分,道士们在宫前练太极,动作如行云流水,与山间的云雾融为一体。佛道文化在此共生共荣,没有丝毫冲突——佛教的慈悲与道教的自然,都融入了岳麓山的风骨,让这座山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隐士的淡泊,更有侠客的豪情。 

登上岳麓山顶,极目远眺时,才懂“一部麓山史,半部近代史”的深意。湘江如带,橘子洲如珠,长沙城的高楼与古巷在阳光下交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新的生机。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水汽与枫香,拂过脸颊时,仿佛能听见千年的回响:宋时的读书声、抗元的呐喊声、革命的辩论声,都在风中汇聚,成了麓山最动人的乐章。 

这座山,从来都不是沉默的风景——它是湖湘文化的“根祖地”,让“实事求是”的品格代代相传;是近代革命的“星火地”,让“心忧天下”的情怀融入血脉;更是佛道共生的“修行地”,让“兼容并蓄”的气度滋养人心。 

夕阳西下时,麓山被染成金红,书院的飞檐、爱晚亭的红柱、古寺的银杏,都在暮色中闪着光。这光芒,不是霓虹的璀璨,而是历史的厚重;不是转瞬的惊艳,而是千古的传承。它照亮了湘楚大地,也照亮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便是“麓山千古耀湖湘”的真谛:一座山,承载千年文脉;一种精神,光耀万代山河。

(曾康乐,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南大学法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曾担任央企驻湖南分公司负责人。发表小说、散文、论文近百篇)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