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普|古人闲居式漫游火了背后,有神经科学的解释

王铭俊   湖南日报   2025-10-02 09:01:51

住一个舒服的酒店,每天睡到自然醒;在山里躺着发3天的呆,新鲜空气吸到醉氧……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你是选择高强度、高效率的“特种兵式旅游”,还是选择上述像古人一样的闲居式漫游呢?

其实,在旅行中主动选择慢下来去“放空”自己,正映射了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

今日科普,为你解读。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知识多一点】

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出去玩” 似乎总该带着点 “意义”。小学生春游要写游记;成年人旅行若不打卡几个热门景点,只是换个地方 “躺着发呆”,就会显得有些 “格格不入”……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选择这种 “换个地方躺躺” 的休闲式度假。

追根溯源,类似的旅行方式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踪迹。

放到当下,选择休闲式度假的人,心理上格外看重 “消磨时间” 带来的自由感,渴望在旅行中实现与自己的平静相处。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持续的高压状态会改变大脑杏仁核对压力的反应阈值,而休闲式度假营造的 “低刺激环境”,恰好能为过度紧绷的神经系统提供复位空间。休息、固定住宿、弹性行程等元素,带着一种可控的松弛感,能降低做决策的频率,减少认知资源的消耗,助力精力真正恢复。

或许未来的旅行趋势,既不会是 “特种兵式” 的狂奔,也不会是完全静止的休闲,而是在动态平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最佳心率区间”。

参考文字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窦媛媛  科普中国

责编:李传新

一审:王铭俊

二审:段涵敏

三审:刘文韬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