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简风华①丨杨涛:从出土文献到城市名片,郴州晋简的“院地协作”与活化之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2 00:03:35

杨涛

金秋湘南,万物丰成。

我们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一部《郴州简牍书法研究》论文集的问世,更是一段沉睡千年文明在当代重焕光彩的文化实践。

这部近五百页的学术力作,承载着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使命,标志着国家学术力量与地方政府携手探索文化遗产“活化”之路迈出了坚实一步。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亲任主编,更彰显国家级学术机构在院地协作中的引领与担当。

学术为基,发掘晋简真义

一切卓越的活化实践,必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

2023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郴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郴州简牍书法研讨会”,正是晋简研究历程的起点。

彼时,五十余位来自全国重点书法院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郴州,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近三十位学者发表报告,或聚焦字体流变,于精微点画间探寻书体演进轨迹;或纵览书法史脉,重估郴州晋简承前启后的历史坐标;或还原书写情境,从墨迹中重构西晋社会图景。

研讨会后,《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权威专业刊物以大篇幅进行深度报道,“郴州晋简”迅速从考古发现转变为文化热点,其独特的书法史价值获得广泛认知。这场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为后续文化转化与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晋简,补史之阙的实物桥梁

郴州西晋简牍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坐标。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自觉与嬗变的关键阶段,然而自宋以来,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真迹已佚失,后人仅能通过摹本与刻帖遥想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笔法神采。

二十一世纪初出土的郴州西晋简,恰如一道划破历史迷雾的闪电。其生产年代介于曹魏锺繇与东晋“二王”之间,成为观察从锺繇到“二王”笔法演进的最佳切入点与实物实证。

细细品读,简上墨迹既保留了锺繇楷书的古拙意趣,又展现出开启“二王”新风流的流畅笔势。这些日常书写虽非名家刻意之作,却以其“无意于佳乃佳”的真实性,生动记录了“二王”书风孕育时期的普遍书写风尚。

从书写载体史的角度看,西晋正值简牍时代的尾声与纸张时代的前夜。郴州西晋简因此具有双重里程碑意义:它既是简牍书法千年传统的辉煌终章,又以墨书真迹的形式,为即将到来的纸墨时代书写了序幕。

郴州晋简就这样静静横亘于历史长河中,一端连接以锺繇为代表的古朴书风,一端通向以“二王”为典范的翰墨风流。

使命驱动,传承历史文脉

这场成功的协作,离不开合作双方清晰的定位与共同的使命驱动。

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负有天然的重任。

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书法院,作为国家级书法创作与研究的核心平台,更是“中国书法”于2009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传承与保护责任单位。

因此,对郴州晋简的深入研究、系统整理与有效推广,绝非简单的学术课题,而是我们将沉睡于地下的古代遗存,转化为滋养当代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自觉行动。

“活化”晋简,塑造新的“郴州名片”

在学术根基、历史底蕴与使命驱动的共同作用下,探索有效的晋简“活化”路径成为关键。

郴州自古人文荟萃,杜甫、韩愈、秦观等文坛巨匠在此留下诗篇;其“两山(莽山、飞天山)两湖(东江湖、仰天湖)、一村(沙洲村)一泉(汝城温泉)”的灵秀山水,以独特的旅游魅力吸引八方来客。

如何让沉睡的简牍与灵动的山水对话?如何让学术成果走向大众,与市民感知、游客体验产生共鸣?——郴州晋简提供了丰富素材,它们不仅是书法艺术瑰宝,更是一部西晋桂阳郡的“地下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上计制度、田亩赋税、户口管理、邮驿里程、地理沿革、政务公文等诸多方面,生动呈现了一千七百年前这片土地的社会图景与生活气息。

可以说,每一片晋简,都封存着一个古代郴州的故事。这为我们系统梳理和讲述“郴州故事”、增强市民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提供了最原始而可信的基石。

本次高水平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与高质量论文集的出版,正是“活化”实践的核心环节。它清晰展示了“院地协作”的成功范式,即国家级学术机构依托专家资源、研究能力与平台优势,与拥有珍贵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合作,实现文化遗产从发掘、研究到传承保护,再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全链条运作。

这不仅将学术成果沉淀于纸面,更将其系统转化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资产。其长远目标,正是将“郴州晋简”锻造为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推动郴州从重要风景旅游目的地,向承载深厚历史底蕴、吸引全国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的“书法朝圣之地”,以及展现西晋社会百态、传承千年人文精神的“多维文化展示窗口”升华。

让简牍中尘封的历史与今天的城市脉络相连,让奇美山水被赋予深邃文化之魂,最终在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前路开阔,简册新生正当时

更令人振奋的是,研讨会落幕仅一周后,从郴州再度传来考古捷报——郴州渡头古城遗址新发现近万枚三国吴简!这仿佛是历史对执着探索的丰厚回馈,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郴州市政府的未来合作展开了更壮阔的画卷。

从出土文献到城市名片,郴州晋简的“活化”实践雄辩地证明:当国家学术智慧与地方实践力量真诚携手,深藏于地的文明密码必将被成功破译,尘封千年的墨迹完全可以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而永恒的生命力。

这条路,我们已迈出关键一步,而未来,正承载着更多期待与可能,等待我们共同书写。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编:陈淦璋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