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1 19:43:4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曾振华
10月1日,清晨的娄底市万宝镇磨子石村,湘中民俗文化园(陶龛书院)在薄雾与晨曦中苏醒。院内,70余道身影肃立——村民、教师、蓝天救援队队员,他们的目光共同聚焦于那面即将升起的五星红旗。
这已是陶龛书院连续第18年在国庆节举行升旗仪式。但今年的这一刻,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思念与传承——书院创始人黄良生老人,一位与共和国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龄人”,若仍在世,将恰逢其农历八月初十生日与公历10月1日完美重合。斯人已逝,但旗杆依旧挺立,国旗如期升起,他生前坚守的文化薪火与家国情怀,正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接力传递。
十八年延续:一面国旗与一个村庄的信仰
上午8时,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娄星区蓝天救援队队员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护卫国旗入场。国歌奏响,红旗猎猎,在众人凝望中冉冉升起,飘扬在书院上空,也飘扬在每个人的心里。
茶园中学校长付幸在升国旗后,以《孝悌传家,文以载道——北宋文豪黄庭坚的家风故事》为题,从双井黄氏的兴家之道、涤亲溺器的千古佳话、文脉相承的家族密码等方面讲了一堂红色家风公益课。“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浸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书院就是我们传承文化的‘家’,更要把对国家的大爱融入这个‘家’的日常。”付幸表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引导学生们从这种身边的坚守中,理解什么是家风,什么是国魂。
这盏信念的灯塔,由黄良生亲手点亮。他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初十),生命的起点便与新中国缔结下不解之缘。他倾尽心血筹建陶龛书院,传承“血性精神”,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文化地标,并坚持每年国庆举行升旗仪式,直至2023年因病去世。
遗志传承:一种情怀与志愿接力
黄良生老人2023年去世了,但陶龛书院的升国旗没有结束。以磨子石村村支书陈咏前为代表的村干部、村民以及志愿者们,主动接过了升旗的接力棒。
“黄老生前,我们常看到他一个人默默准备升旗的事,风雨无阻。”磨子石村村支书陈咏前感慨道,“现在我们接过这个担子,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守护永远不会间断。这面旗,会一直在陶龛书院升下去!”
村民邓科是看着书院一年年变化,也一年年参与升旗的普通村民之一。“黄老不容易啊!这么多年,不为名不为利,就是守着这个书院,守着这面国旗。他们图啥?图的就是我们磨子石村的娃娃们能记住根,记住我们国家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生日重合的隐喻:家国情怀的永恒交响
2025年的10月1日,公历与农历的八月初十再次相逢。这种难得的历法重合,仿佛一种深情的隐喻:黄良生老人的个人生命轨迹与共和国的成长历程,曾经在起点交汇,如今又在精神的维度上再次共鸣。他个人的“小家”之念,早已融入对共和国这个“大家”的深沉大爱之中。
此刻,陶龛书院上空的五星红旗,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它见证过一位共和国同龄人18年的虔诚守护,也正见证着一群后来者赓续不断的赤子之心。琅琅书声或许会暂时沉寂,但猎猎旗响必将永远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国与家,在这座湘中乡村的书院里,一次次撞个满怀,激荡出关于传承、坚守与热爱的不朽乐章。
这面飘扬的旗帜,是黄良生老人生命的注脚,是磨子石村村民共同的信仰,更是无数平凡中国人心中,那份最为朴素也最为坚定的家国情怀,最生动的写照。
责编:李梅花
一审:李梅花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