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发布 2025-10-01 16:06:23
在数字化办公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盘凭借便捷的存储、传递和分享功能,成为不少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办公帮手”。然而,看似方便的工具背后,却暗藏巨大保密风险,已引发多起保密违法案件。作为公职人员,这些风险你必须高度警惕!
网盘办公,为何风险重重?
一是所有网盘服务器24小时连接互联网,部分甚至架设在境外。将国家秘密上传到网盘,等于直接暴露在互联网上。二是网盘运维服务人员可随时查看用户存储的内容,国家秘密的接触不可控。三是对网盘实施网络攻击的技术门槛较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极易被截获。
典型案例警示:这些行为已被处分!
案例1:为“珍藏资料”传网盘,干部受党纪政务处分
近期,有关部门监测发现,某互联网用户的网盘中竟存有大量涉密文件,其中机密级文件10余份、秘密级文件30余份。
经查,涉事人员为某单位工作人员强某。当时强某因工作调动即将赴外地任职,因长期习惯收集、整理自己认为有价值或参与起草的工作文件、资料,为方便异地下载使用,他先将单位计算机中的资料刻盘导入家用电脑,再打包上传至互联网网盘,试图“珍藏”并后续利用。
案件发生后,强某因违反保密规定,被依法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案例2:传“非涉密但敏感”文件,干部被行政警告
某县政协部门干部柳某,为方便撰写工作文件,在未履行任何保密审查程序的情况下,将自行收集的一批文件资料(含标注“机密”4份、“秘密”6份),通过互联网计算机上传至个人百度网盘账户,后被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
经专业鉴定,上述10份标密文件虽不属于国家秘密事项,但部分内容包含政协工作敏感信息,仍存在泄露风险。最终,有关部门对柳某作出行政警告处分。
案例3:将网盘当涉密U盘,跨场景传密受警告
某县政协工作人员杨某,在承担《地方志》撰写工作期间,为图跨场景办公便利,竟将互联网网盘当作“涉密U盘”使用。在未履行任何保密审查程序的情况下,他擅自在单位计算机上,将收集的文件资料(含1份机密级、2份秘密级国家秘密)打包上传至某网盘,随后回家通过家用设备下载使用,整个过程完全脱离保密监管。
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核查,杨某的行为直接导致国家秘密在互联网传输,存在严重风险。最终,杨某被依法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以案释法:这些规定必须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十九条: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禁止未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采取有效保密措施,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
这意味着,无论是故意还是疏忽,只要未采取合规保密措施、在互联网(含网盘)传递国家秘密,均属于违法行为,必将承担相应责任。各机关、单位要定期开展针对性保密检查,重点排查通过网盘存储、传递、分享国家秘密的行为。定期组织保密法规解读、典型泄密案例剖析等,真正把保密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保密无小事,责任记心间。希望所有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引以为戒,严守保密纪律,让“安全办公”成为常态!
责编:刘家璇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发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