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 2025-10-01 13:46:2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每到中秋
苏轼的《水调歌头》总被轻轻吟诵
但你知道吗?
这位文学巨匠
不止诗词书画造诣深厚
还是一位“隐藏的中医高手”
他通晓内科,钻研脉学
熟谙本草,
更是药膳领域的早期实践者
中秋来临之际
让我们一起了解
苏轼的中医情怀——

深受“无儒不通医”影响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但受当时“无儒不通医”的影响,他热衷中医学的情怀始终不变。特殊的仕宦经历,为他收集医药良方提供了便利。每到一处,他都千方百计搜集验方,广施药物,解救百姓于疾苦。凡亲朋好友、民间、宫廷、医书、医家及僧道身边流传的验方秘方,他都及时收集整理记载。他编撰了《苏学士方》《圣散子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集的医方与沈括的《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至今犹存。《苏沈良方》是一部比较科学实用的重要古籍医书。
苏轼虽然是封建时代的官吏和文人,但他对百姓却是相当关怀和热爱,所到之处,总是尽可能了解民情民苦,重视疫病预防。他收集秘方、广蓄药物,并非自疗和自养,而是用来布施他人,救世济民。今人仍在沿用的“苏合香丸”,传说也是苏轼研制首创的。苏轼曾先后两次到杭州做官,一次是公元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另一次是公元1089~1091年任知州。第二次到杭州就任时,杭州正爆发严重的瘟疫,苏轼亲自到防疫一线,将自己收集的秘方“圣散子”献出来,发动众人配药,以控制瘟疫。
据说“圣散子”方是他从眉山巢君谷处获得的秘方,当时巢君谷传授时曾让他指江山为誓,保证永不外传。而苏轼却以民为重,早已将誓言抛到九霄云外,将此方献给了百姓,使众人得救。其间,为使百姓免于疫病之苦,苏轼在城中筹建一所医院,名为“安乐坊”。医院建起后,苏轼立即派官员和医生救治病人,同时免费发放食品、药品。前后3年,这座医院当时治愈的病人可谓是不计其数。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对中医学颇有研究
苏轼一生对中医学颇有研究,留下了不少论述医理的篇章。在《仇池笔记·论医》中,他指责士大夫们秘所患而求痊验的“困医”恶习。他认为重虚有实候,而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便有死生祸福之异。他批评那些士大夫“秘新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鱼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患者应尽告所患疾病的症状,才能使医家“知急之所以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而愈疾”。《东坡志林·修养》是论述中医养生学的专章,涉及情志、德行、饮食等诸多方面。在《论茶》中,他倡导以茶漱口的口腔清洁方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由于苏轼是大书法家,他的字是珍品,有些人见他开处方,就备了写有自己名字的优质纸张,佯装生病来请他诊治,盼得墨迹。苏轼明知他们无病求医,却从不拒绝,利用开处方宣传医药卫生和疾病防控常识。
苏轼十分推崇养生,一生写过《问养生》《养生说》《续养生说》等数十篇养生的文章。清代学者王如锡,将苏轼有关养生的信札、诗词、论著整理成册,命名为《东坡养生集》,成为养生学的珍贵资料。苏轼提炼总结出“已饥方食,未饱先止”饮食摄生经验,“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养生要义,“安与和”的养生观。他在《东坡志林》中还记述了治病健身的食疗药膳方,如麦门冬饮安神催眠、山芋羹健脾益气等。在惠州,看到当地村民燃苍术熏蚊子,大表惋惜说:“此长生药也,人以为易得,不复贵重。”菊花、枸杞、地黄等也是他的喜爱之品,《论菊》中,苏城把菊花称为“延年药”。他把平时精研药理之心得体会和搜集到的民间验方融会贯通,又派官吏制作稀粥药剂,带医师走坊串巷,免费发放给贫苦百姓服用,既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又省去贫苦百姓无钱就医的烦恼。
苏轼还提倡种植药草,写了诗作《种德亭》,赞美精通医道的秀才王复,亲自登门拜访了这位不计报酬为民治病的大夫,并为王复的宅园题款为“种德亭”。后人在此地上建成的种德堂药店就借用此名,至今仍生意兴隆。
苏轼一生热爱医学,关心百姓疾苦,虽然他的医药活动不能与专业医家相比,但对普及医学常识、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高医生社会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责编:周倜
一审:周倜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