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救命钱”更安全 “看病事”更省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30 19:42:42

自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常宁市积极推行“帮代办”全覆盖、门诊慢特病线上延期、报销时限“大提速”等创新性、精准化为民服务,通过“严监管、优服务、惠民生”三维发力,实现基金安全与民生福祉“双提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曹宇珍 吴志峰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其安全高效运行不仅关系最根本的民生福祉,也关乎医疗保障制度的长期健康发展。为切实管好用好医保基金,今年国家层面部署开展了医保医疗领域专项整治。

在这场关乎公平与效率的“大考”中,常宁市脱颖而出,不仅守牢了医保基金的“钱袋子”,更推动医保服务实现了从“能办”到“好办、快办、暖心办”的转型升级,将监管的“刚性约束”转化为服务的“柔性体验”,构建起“管得好、服务优、惠民生”的医保治理新格局,实现基金安全与民生福祉“双提升”,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

整治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是否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是否提升基金使用效益上。常宁市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绩效成绩单”:今年一季度,基金使用效能与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同步优化,检验结果互认成效显著,医保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医保基金管理是一项使用主体多、链条长、风险点多的系统工程,作为近百万人口的县级市,常宁市是如何实现基金安全与民生福祉“双提升”?

更惠民——

铁腕整治“堵漏洞”,长效监管“固根本”

“没想到别的医院做的检查,这里的医生也认,让我省了好几百元。现在看病,更省钱、省时,也更省心了!”近日,在常宁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彭爷爷拿着检查报告,脸上写满惊喜。

他的切身经历,正是常宁市大力推进“医检互认”、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专项整治带来的民生温度。

常宁市率先推出“慢特门诊”

医保基金管理专项整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常宁市的专项整治何以取得显著成效?

“医保基金关乎民生,更连接民心。安全是1,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都失去意义。”常宁市纪委监委驻市卫健局纪检监察组组长蒋仕杰道出关键所在,作为专项整治的主推单位,市纪委监委并非简单的“被动查堵”,而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精准防控”,通过“嵌入式”督导,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压实职能部门责任,使专项整治既有硬度,也蕴含温度。

具体如何实现?

在常宁市纪委监委的强力推动下,专项整治首先在“惠”字上展现出非凡的决心与魄力。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充分发挥派驻卫健部门纪检监察组“探头”作用,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监督网络。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医检互认”难题,常宁市纪委监委将其纳入民生实事监督重点,通过“室组地”联动监督等方式,深入卫健部门和医疗机构,压实主体责任,着力破解重复检查检验顽疾,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同时开展铁腕整治,对全市41家医疗机构、206家药店、13家诊所“拉网式”排查。通过自查自纠、智能审核、例行检查等多种方式,累计清缴违规资金174.23万元,其中医保部门排查问题355项、立行立改355项,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线索19条,形成有效震慑。

患者仅需支付2元挂号费,便可在“慢特门诊”由专业医生为其进行合理用药评估、疗程规划和复诊建议

这种高压态势如何转化为长效监管机制?常宁市纪委监委联合并督促相关部门双管齐下:

一方面,扎紧制度“笼子”,出台《内控内审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通知》等系列文件,建立医保、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让违规者无处遁形。

另一方面,推进“数字赋能”,加快智能监管平台建设,实现药品追溯码全覆盖,对高频开药、非合理住院等异常行为实时预警;市纪委监委还依托“互联网+监督”平台,强化疑似数据比对,用“全周期、全链条、全覆盖”的监管体系,为医保基金监管装上“智慧大脑”,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

由此形成的“发现问题、核查线索、整改问责、制度完善”全链条监督闭环,如同为医保基金套上了坚实的“防护罩”,从源头上降低了违规风险,使常宁市的医保基金管理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既安全又有温度。

更便捷——

服务升级“少跑路”,流程再造“提速度”

“‘慢特门诊’真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我们‘药不对症’的难题!”身患慢性病的常宁市居民李女士在市人民医院“慢特门诊”窗口前感慨道,“以前为了开上对症的药,我得专门跑去长沙,一大早赶车,来回就要两天。现在家门口就能开药,只挂2块钱的号,医生还会耐心指导用药,再也不愁‘药不对症’或多跑腿了。”

这一转变,得益于常宁市率先推出的慢特门诊”服务创新机制。

常宁市大力推进经办机构职能整合与流程再造,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

“医保基金专项整治,‘整治’只是手段,‘为民服务’才是根本落脚点。”常宁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福生认为,医保部门作为医保基金的管理机构,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专项整治与优化服务深度融合,从根本上促进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与长效安全,才能答好这道民生“考题”。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排长队、办理”问题,常宁打破原有固定时段限制,将医保门诊慢特病申请从一年3次增4次,实现“频次扩围”。

同时,将受理点“下沉”至常宁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中心医院等二级医疗机构,患者在出院时即可同步提交申请,实现“床边申报、一站送达”。

此外,常宁市还在“慢特门诊”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患者仅需支付2元挂号费,便可获得专业医生的合理用药评估、疗程规划和复诊建议从源头上杜绝“跟风吃药”“盲目调药”等现象,提升治疗精准度和患者安全感。

而这,只是常宁医保“少跑路”改革的一个缩影。服务升级不止于此。

门诊慢特病待遇延期也可“指尖办”参保人通过“湘医保”APP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审核、即时延期,彻底告别“年年跑腿续办”的历史。自今年3月推行以来,该服务已覆盖近1.7万名慢性病患者。

与此同时,常宁市还大力推进经办机构职能整合与流程再造。将原有17个股室压缩至10个,零星报销业务从规定的30个工作日压缩到20个工作日,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群众办事从“多头找”变为“一窗清”。

“我们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管理方便,而是为了让群众办事方便。”常宁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富胜说,“服务便捷了,群众信任度提高了,有些非必要的医疗需求也就自然减少了。”

常宁市正用一套“全链路”优化的“便民服务组合拳”,让群众真正实现了“少跑路”,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医保服务。

更暖心——

精准服务“解难题”,健康指导“贴民心”

“以前家里、政务中心来回跑,材料一不小心带漏了,又得重来。现在好了,家门口药店就能办,工作人员帮忙手机操作,不到一分钟就搞定。”家住常宁市泉峰街道的糖尿病患者吴爷爷的感慨,道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这服务,真贴心!”

常宁市在全域推行“帮代办”服务,让群众实现“医保家门口办”

他所体验到的,正是常宁市医保正在全域推行的“帮代办”服务。

这一便利如何精准触达并温暖每个需要的群众?常宁市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关怀融入细节之中。

目前,已在全市所有定点药店设立医保服务点,工作人员经培训可为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帮代办”服务,协助线上申请、续办特门待遇。自今年3月推行以来,累计服务近2000人次,真正实现“医保家门口办”。

服务不止于办事窗口,常宁市的服务更走向基层、走进民心。

结合全市开展的“最是乡音解乡愁”活动,常宁市医保局派出精干力量开展“民情大走访”,主动下沉一线,收集群众医保难题与建议,“一件一策”推动解决。

政策宣讲也致力“授人以渔”。改传统“发传单”、彩铃彩信等单向传播方式,转而致力培养基层“医保明白人”,通过对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开展全覆盖医保政策培训和宣讲,再由他们开展常态化、面对面讲解,让群众弄懂政策、用好待遇,确保惠民精准落地、不漏一人。

通过精准服务“解难题”,健康指导“贴民心”,常宁市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医保政策的温暖。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监管与服务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双赢之道”。

常宁市以系统思维破题医保治理,筑牢了“救命钱”的安全防线,畅通了群众“看病事”的省心之路,让“救命钱”更安全、“看病事”更省心,将专项整治成果切实转化成了群众“摸得着的便利、稳得住的安全、可持续的福祉”。

正是凭借这份以群众满意度为“试金石”的执着,常宁市在医保基金监管中恪守“刚性”,在医保经办服务中彰显“温情”,为县域专项整治提供了“常宁经验”。

然而,医保基金管理,安全是不可动摇的“底线”,服务是永无止境的“高线”。如何让这场专项整治转变成“一直治”?又如何让“常宁经验”沉淀为“常宁机制”乃至“常宁典型”?

“监管的‘利剑’要高悬,但落下的方向必须是群众的需求。”常宁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主推单位,市纪委监委将持续深化整治工作,聚焦医保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大靶向监督力度,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扛牢责任,全力保障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安全高效使用。

“我们将持续巩固整治成果,聚焦医保基金安全薄弱环节,深化部门协同,优化经办服务流程,以更严密的监管织密安全网、更智慧的服务提升体验感,让医保基金更精准惠及于民。”陈福生进一步补充道。

期待这样的“常宁经验”“常宁智慧”能够遍地开花,推动医保基金管理在守正创新中释放更多民生红利,让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更安全、更高效、更有温度,让群众更加可感可及

责编:吴雅敏

一审:吴雅敏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