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9-30 11:49:07
十几年前,我家楼下新开了一家米粉店。没有招牌,门面是一间十来平米略显低矮的车库,老板是一对夫妇。六张桌子,擦过却仍看得见油渍,三张挤在室内,三张歪歪斜斜摆在门前的树下,风吹叶响,倒也成了一道风景。
作者近影
后来才得知,他们原是长沙橘子洲的居民,因整体搬迁而来。夫妻俩比我年长几岁,有一双正在上学的儿女。两人都没读过多少书,早年也在社办企业上过班。下岗之后,便在橘子洲开了这间粉店,靠一双勤快的手,养家糊口,供子女读书。
码子永远是朴实无华的肉丝,生意却出奇地好。老橘子洲人认这个味,新小区的居民也陆续寻来。起初我们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尝了一碗,便再也忘不了——那是地道的长沙味道,浓汤鲜香,米粉滑嫩,肉丝酥软。即便后来搬了家,一个月里总还要特地跑回来一两次,嗦一碗原汤肉丝粉,仿佛味蕾自有它的乡愁。
慢慢地,我们成了熟客。人还没走到店前,就听见他们亮堂堂的招呼:“两个肉丝粉,一个加蛋一个不加蛋!”我们从未互相问过姓名,只知道男主人叫“满嗲”,女主人是我们益阳老乡。在我记忆里,他们总是蒸腾热气后那两个模糊又真切的身影——肩膀上搭条毛巾,脸上淌着汗,声音响亮,脚步匆忙,却总能把每一碗粉、每一位客,都照顾得妥帖。
一个周日的清晨,人少清净,我又踱进店中。满嗲难得闲坐下来,有了聊天的兴致。
“你今天为何一个人咯?”
“女儿毕业回来了,她们在家吃牛奶鸡蛋水果面包。你咧,为何也是一个人守店?”
“没有呢,儿子放假,这一向在店里帮忙。”他指了指旁边桌上一正低头玩手机的青年,继续说:“爱人烫了脚,那只怪我,五点多起来拿粉,她一个人端不动这么大一锅汤……住了几天院,休息半个月快好了。”
“那是要注意呢!幸好没事。你儿子快毕业了吧?女儿呢?”
“儿子读本科,明年毕业。女儿研究生毕业,在贵州大学工作,今年又考上了华中师大的博士。”
“那不容易。儿女教育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
“他们自己争气,晓得爷娘不容易。我两口子都只读得小学,有什么诀窍,不就是要他们拿出爷娘开粉店的干劲读书啰。”
他说得平淡,我却听得动容。这话里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只有一对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他们不曾说教,却用汗水和早起的星光,把“努力”两个字熬进了汤里、揉进了粉中,也刻进了孩子的心里。
这让我想起另一对相识的夫妇。年纪与满嗲他们相仿,同样从农村走出来,起初也一样勤恳拼搏,将女儿供至大学毕业。可之后,男人虽仍工作,却渐生小富即安之心;女人则早早过起了“退休”生活,不懒,但也绝不主动吃苦。
等到儿子上了学,成绩一直起伏不定,他们最常说的便是:“我们书读得少,只有这样的能力,讲的他不听……”仿佛一切的局限,早已被学历和能力注定。
可真是这样吗?我想,并非如此。
作者参加学校教育活动
儿女的学习,从来不只是父母学历或能力的直接传递,而是一个家庭整体精神气象的折射。有学历、有能力的父母,多半也是努力拼搏、持续向上的人——他们的“背景”,其实也是“奋斗”而来的。而这份奋斗的精神,远比文凭本身更能滋养孩子的成长。
哪怕父母目不识丁,如满嗲夫妇,仍能以一身力气、半生坚持,活成孩子的榜样。中国自古就有“寒门贵子”之说,贵不在门第,而在那扇门背后,有人点着灯、咬着牙、不放弃地努力着。
所以,真正影响孩子的,从来不是父母读了多少书、赚了多少钱,而是他们如何看待生活、如何对待责任、如何面对困难。父母努力的身影,本身就是最响亮的口哨、最有力的鞭策、最温暖的托举。
你站着,孩子就不会躺下;你走着,孩子就不会停步。
这世间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真正看得到的榜样。
周志宏(作者系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