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线 2025-09-30 09:26:1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廖艳霞 刘宇轩
日前,72岁的肖更应站在他倾注20余年心血完成的23米山水长卷《韶山图》前,目光专注,深情凝视。画卷上,韶峰的雄浑、韶河的生气、田园的秀美次第展开,每一处笔墨都凝聚着他对伟人故里深沉而持久的赤子情怀。
这便是肖更应的大半生——他以画笔为工具,深耕于湘潭这片红色热土,将版画技法融入国画创作,用一幅幅倾注心血的作品,默默追溯、刻画并传承着那段值得铭记的峥嵘岁月。从青丝到白发,他的艺术生命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
《韶山图》:半生描摹,绘不尽故里情深
“韶山时刻在变,永远画不尽。”这句话道出了肖更应创作《韶山图》的初心与执着。出生于湘潭普通家庭的他,对韶山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自2000年起,他立志用国画长卷的形式,记录下心中圣地的人文与山水。
为此,他无数次背起画具,行走在韶山的山峦之间。为选取最佳角度,他常需跋山涉水,曾遇到不少困难。“艺术创作需要付出很多。”肖更应说,不仅要忍受山林中蚊虫叮咬,还要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然而,这些困难从未动摇他的决心。他曾连续3个月租住在韶山农家,只为深入观察、积累素材。
经过不懈努力,第一幅长卷于2003年完成,并被收录进专题邮集。但这仅仅是开始。肖更应并未停笔,他敏锐地捕捉着韶山的发展变化。从2003年到2021年,他又耗费十八年光阴,相继创作出两幅更为宏大的长卷,将新景点、新风貌一一纳入画中。3幅长卷,用纸、技法、场景虽有不同,流淌其中的却是同一种不变的情愫。
肖更应向我们展示23米山水长卷《韶山图》。 (廖艳霞 摄)
《潭州烽火》:三载伏案,铭刻历史记忆
肖更应的画笔,不仅描绘山河壮美,更聚焦历史题材。“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于2008年启动了大型连环画《潭州烽火》的创作,旨在再现1944年湘潭军民携手抗敌的历史。
为确保真实,他开启了严谨的考证之路。他遍访易家湾、板塘铺、河口镇等地,寻访抗战老兵及后代;他埋首于市图书馆、档案馆的文献资料中,学习查阅历史档案;他还深入部队体验生活,观察战士们的动作神态。为准确刻画细节,他专门到烈士陵园观摩学习。一百三十幅画作,每一幅的构图、人物姿态、场景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历时3年,《潭州烽火》终于完成。画中人物形象生动,战争场面气势恢宏,艺术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相得益彰。这部作品后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影响力还延伸至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舞台,成为选手讲述历史的素材。
《丰碑》:十易其稿,展现大将风范
在肖更应的红色题材作品中,彭德怀元帅的形象占据着重要位置。为表现彭德怀在太行山指挥作战时的英姿,他决心创作大型国画《丰碑》。
为捕捉人物的神韵,他自费赴山西太行山采风一个多月,感受当年的战场氛围。他六次前往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研读史料,翻拍照片,力求全面把握人物特征。创作过程极为严谨,两年间,画稿反复修改达10次之多。有时因对细节不满意,有时因构图或色彩需要调整,即使作品接近完成,他也坚持完善。最终,画作上的彭德怀眉头微蹙、目光坚定,那份沉着刚毅的气度跃然纸上。
“我希望用自己的笔,传承湘潭的红色文化!”肖更应坦言,创作从未想过名利与回报,而是源于一份热爱、感恩与铭记,提醒人们珍惜今天的生活。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如今,这位古稀老人依然保持着创作热情。他计划前往陈赓、谭政等开国元勋的故里,继续用画笔描绘历史。那些倾注了他心血的画作,都被他细心珍藏。他说,这些作品承载着他的艺术追求与理想,也将继续传承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
责编:邓玉娇
一审:邓玉娇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湘潭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