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 湖南日报 2025-09-29 20:17:08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通讯员 姜兰
“献血时没要一分钱,到了用血的时候却要交费,这钱到底花在哪里?”关于无偿献血与有偿用血的疑问,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日,记者先后登上流动献血车、走进血液中心成分制备间,顺着血液从采集到制备的全流程实地探访,揭开用血费用的真实去向,以及一袋爱心血液背后不为人知的“安全通关路”。
爱心血液的“安全旅程”:从校园献血车到临床的层层守护
一袋血液要从献血者手臂抵达患者身边,并非简单的“直接输送”,而是要经过层层严格处理,也对应着必要的成本投入。
9月26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人头攒动的无偿献血活动为这趟“安全旅程”写下开端。近80位刚成年的大一新生排队登上流动献血车,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完成献血。
献血车内,医护人员撕开独立包装的采血针、血袋,仔细为献血者手臂消毒——这些标注着“一次性使用”的耗材,正是血液“安全旅程”的第一重保障。
“看这袋含抗凝剂的血袋,单袋成本就有几十元,加上采血针、消毒棉球、止血贴这些,每位献血者的采集耗材成本并不低。”流动献血车护士长拿起一套未拆封的耗材介绍,当天活动累计采集的2.4万毫升血液被立即放入车载冷藏箱,以4℃的恒温状态送往长沙血液中心,开启下一段“通关路”。
抵达血液中心后,同源血液标本进入检测实验室,这里是保障血液安全的第二重关卡。
十几台检测仪器同步运转,检测员将血样分别加入不同的试剂板中,进行血型、转氨酶,以及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传染病指标的检测。“每袋血要经过多项检测,确保安全。检测越精细,成本自然越高。”一位检测人员说。
此后,献血者捐献的整袋血液会被送往成分制备间,完成第三重关键处理。
制备供应部的康甜博士正在将离心后的全血在封闭的管道里进行分离,淡黄澄清的血浆缓缓流入新的血袋。“再看这台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每小时能处理数十袋全血,设备高效运转的背后,造价也相对高昂。”紧接着,她又指着旁边正在运作的速冻机补充道,血液辐照、白细胞过滤、冷沉淀制备等后续工序,每一步都需要专业设备和耗材支撑,成本也在这一环节持续叠加。
通过检测的血液,会立刻被转运至冷链储存区,这里的第四重保障需要“精准温控”。
记者在长沙血液中心血液供应区看到,4℃的冷藏柜里,红细胞制品整齐码放,确保其活性不受影响;隔壁22℃的恒温摇床则持续为血小板“保温”,模拟人体环境维持其功能;而血浆则被送入零下18℃的超低温冰箱。
“这些设备24小时不能断电,就连运输血袋的冷链车,造价都比普通小汽车贵好几倍。”康甜解释,温度差哪怕只有1℃,都可能导致血液报废。因此,这笔“温控成本”必须全力投入。
收费≠盈利:用血所收费用仅为血液“加工费”
献血无偿、用血收费,这一现象常引发公众的疑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成本费用。
血液本身仍是献血者无偿捐献的爱心物资。同时,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可依据政策享受免费用血、优先用血权益,这是对献血行为的制度性回馈——就像9月26日参与献血的新生们,未来若有需要,他们及其家人都能享受到这份“爱心回馈”。
待送往医院的成分血整齐放置在转运箱中,这些血液背后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对献血者爱心的守护。用血收费并非“盈利行为”,而是为确保每一份爱心能安全、有效地抵达患者身边,完成生命的传递。
责编:李传新
一审:周顺
二审:段涵敏
三审:刘文韬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