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审判+多元共治”:湖南林城法庭激活基层治理“枫”景新实践​

    2025-09-29 15:37:01

湖南法治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胡昭娣)会同县山水交融、民风醇厚,乡村是这片土地最生动的注脚。作为县域司法服务的前沿阵地,会同县人民法院林城人民法庭立足核心区位,紧扣群众司法需求,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为引领,深耕基层矛盾化解、民生权益保障与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司法为民路径。近年来,法庭受理家事、邻里、婚约财产等基层高频案件占比超85%,通过多元化解实现案结事了的案件达70%以上,司法公信力与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让法治阳光温暖每一寸乡村土地。

巡回审判下沉一线,架起司法为民连心桥

针对辖区深山村寨交通不便、留守老人诉讼困难等问题,林城法庭打破坐堂问案传统模式,将巡回审判作为破解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法庭把审判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村部活动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诉讼,切实降低维权成本。

今年初,70岁的老周因房屋继承纠纷诉至法庭。老人因腿疾行动不便,无法到庭应诉。承办法官了解情况后,当即决定开展巡回审判。在小院里,法官搬来小板凳与双方围坐,既倾听老周的养老顾虑与子女的实际困难,又结合《民法典》继承编释法明理,更从亲情纽带切入,引导双方回忆往昔温情。3小时的调解中,老人理解了子女的不易,子女也体谅了父亲的担忧,最终就房屋分配与赡养责任达成一致。"没想到法官能来家里断案,既解决问题又让我们心里暖乎乎的!"老周感慨道。

截至目前,林城法庭累计开展巡回审判200余次,为偏远地区群众节省往返路程超千公里,真正让司法服务沉下去”“贴民心

多元联动聚合力,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基层矛盾往往交织民俗、人情等复杂因素,单靠司法力量难以根治。林城法庭创新构建"法庭+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组织"多元解纷体系,推动专业司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矛盾联调、问题联解"的工作格局。

在原告小李与被告小陈的婚约彩礼纠纷中,双方因16万元彩礼返还数额僵持不下。法庭迅速联动综治中心、乡镇调委会组建专班,并邀请村妇联主席参与前期调查。调解时,团队采取"背对背"沟通策略:向小陈阐明《民法典》关于彩礼返还的法律规定,明确其义务;向小李说明小陈筹备婚礼的实际支出,引导理性让步;同时动员双方父母从年轻人长远幸福考量,促成换位思考。最终,小陈当场返还12万元彩礼,纠纷圆满化解。

这种专业+本土的解纷模式,既发挥了法庭法律权威优势,又借助基层组织知民情、解民忧的特点,实现矛盾高效化解。近三年,法庭通过多元联动调撤案件占比超70%,未发生一起因矛盾激化引发的信访事件,为基层稳定筑牢法治屏障。

以案释法润乡土,播撒法治信仰种子

巡回审判不仅是办案过程,更是普法课堂。林城法庭坚持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理念,将每起案件转化为生动法治教材,用方言土语讲清法律,让法治观念扎根乡村。

在处理王某与张某的宅基地边界纠纷时,法庭将庭审设在纠纷现场,30余名村民自发旁听。庭审结束后,法官结合案件详解相邻关系、宅基地使用权法律规定,并调取村委会土地台账现场比对坐标,直观展示权属以登记为准的原则。同时,针对当地常见的民间借贷、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纠纷,法官用身边事解读身边法”,旁听村民张某说:以前觉得法律离得远,现在才明白种菜盖房都有讲究,遇事得找法近年来,法庭开展巡回审判暨法治宣传23场,覆盖22个村寨,发放《民法典》读本、《乡村常见法律问题手册》等资料2100余份,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渐成新风。

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把巡回审判延伸到更多偏远村寨,把多元解纷网络织得更密,把法治宣传声音传得更响,以优质司法服务护航乡村振兴,绘就'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乡村和美新图景林城法庭庭长粟晓荣表示。

组稿:周玉意

责编:王薇

一审:王薇

二审:刘欢乐

三审:杨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