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可心 2025-09-28 22:03:2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可心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到今年9月已五周年。
长沙、岳阳、郴州三大自贸片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以全省万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三成外贸总量,成为湖南开放发展的“强引擎”。
9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成果。省商务厅厅长沈裕谋表示,将在深化制度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服务区域协同上加力加效,把这片119.76平方公里的热土,建设成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标杆示范。
长沙片区——
推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工程机械之都”是长沙闪亮的“金字招牌”。
“我们立足工程机械2500亿产业规模和5家全球50强企业,围绕‘研发—生产—出口—认证—再制造’5个环节,推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党工委书记周敏介绍,5年来,长沙片区共取得53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和“改革试点经验”,6项获国家部委推介。
国内二手工程机械大量积压,但海外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打通内外双循环,将库存“包袱”转化为出口新动能?
长沙片区率先开展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历时3年破解了法务机处置难、再制造品控难、进项票取票难“三难”痛点,制定发布3项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促成再制造标准成为国外行业准入标准。目前,共集聚和培育了企业近400家、出口设备超30亿元。
5年来,长沙片区构建了全方位出海新体系。
为助力装备制造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长沙片区探索国际青年创业创新,引导在湘留学生成为“中国经理”;开展新型易货贸易,开辟再制造设备销售新路径;引导企业布局建设海外仓,提升国际市场服务能力;打造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自贸“区港共建”园区,实现“借道出海”。
目前,三一、中联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超50%,产品覆盖印尼、加纳等20余国市场。获批以来,长沙片区外贸、外资年均实现2位数增长,对非贸易年均增长141%。
岳阳片区——
深耕“水文章”,壮大“港经济”
岳阳片区资源在“一江碧水”,特色在“深水良港”。
全国海关实施的“内河运费扣减”举措,源自岳阳片区首创。凡在岳阳上岸清关的转关货物,可根据企业申报情况,剔除内河运费再行计税,拉平了内河与沿海港口关税成本,目前已有293家企业因此受益。试点以来,累计为企业减轻税负2056万元。
全国首创“长江经济带物流联动发展模式”,以多式联运串联沿线港口,货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换能级大幅提升,带动沿线港口年均新增集装箱量约70万标箱。
“岳阳片区优势在港,我们用创新这把‘万能钥匙’破局。”岳阳市副市长郭占扬介绍,5年来,岳阳片区有2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3项获国家部委推介,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超4亿元。
依托“江湖”资源,深耕“水文章”,壮大“港经济”。岳阳片区5年内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2家,培育年纳税超百万元企业227家,临港特色产业链加速成型。
攀华集团等产业龙头扎根落户。汇川技术正打造全国最大伺服电机生产基地,海铭德成为全球最大遥控器生产基地。此外,新紫光集团总投资超400亿元项目陆续落地,将建成中部地区最大“半导体+绿色智能计算”基地。
郭占扬表示,岳阳片区贡献了全市近90%外贸进出口额,成为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
郴州片区——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走郴州特色“融湾”之路
郴州,湖南的“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有天然优势。
如何走出郴州特色的“融湾”之路?制度创新是核心抓手。
郴州在广东以外首个试点湘粤港“跨境一锁”通关模式,通过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享等,实现货物在3地口岸之间自动快速验放,货物运输效率提升50%以上。今年1至8月,快速通关货物247批,货值4.29亿元,同比增长56.33%。
积极探索全链条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新机制。1至8月,郴州新引进投资额2亿元以上重大招商项目230个,总投资金额1196.16亿元,其中八成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5年来,依托大湾区,郴州片区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链主、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发展态势,规模以上“两主一特”工业产值由2020年的205.4亿元增至2024年的317.3亿元,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郴州市副市长唐力勇表示,聚焦产业转移,郴州片区将进一步探索“总部+生产基地”新模式,共建“飞地园区”,持续做大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责编:符硕
一审:符硕
二审:胡宇芬
三审:李伟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