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8 16:45:16
【摘要】深入开发湖湘红色研学资源,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结合湖湘文化和红色资源,为中小学生上好移动思政课,能更好地发挥党的历史和湖湘文化思政育人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学实践;红色思政教育
红色是“革命精神”的象征,蕴含了舍生取义、追求进步、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等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畏牺牲、顽强拼搏、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对此,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韶山考察调研时,特意要求,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红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组织红色文化教育研学,把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刻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推动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一、红色研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红色基因流淌在湖湘大地的血脉里,水乳交融,生生不息。湖南人杰地灵,名人灿若星汉,尤其是近代以来,更是英才辈出,光耀中华。湖南人秉持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家国情怀,在每一次社会大变革中都挺身而出,领导时代发展的方向。从湘军时代的曾国藩、左宗棠,到戊戌维新的谭嗣同、杨度;从辛亥革命的黄兴、宋教仁,再到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处处可见湖南人的印记。同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产生的8个早期组织中,湘籍共产党人参与创建了6个;中共一大13位与会代表中,湘籍党员有4位,且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中湘籍党人占了20余位;新中国成立时,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湘人占三;十大将军,湘人过半。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杰出贡献被赞誉为“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书写”“中兴将相,什九湖湘”。
长沙,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重要发源地,无数革命先贤英烈在这里留下了诸多不可磨灭的记忆,被誉为“伟人故里、革命摇篮、红色圣地、璀璨星城”。维新英杰在这里举办时务学堂,宣传民权平等;辛亥先驱在这里以天下为己任,开辟共和新路;毛泽东、蔡和森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组建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何叔衡在这里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发出了“建党先声”;这片红色沃土更诞生了刘少奇、胡耀邦、王震、许光达、杨开慧等革命先辈。这里,有红色故事,有红色精神,有红色激情,有红色理想,有红色浪漫,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也是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有着开展“红色研学”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此同时,长沙城市交通便捷,地铁、磁悬浮、高速和高架将长沙的东西南北融会贯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车程不过1小时。长沙各红色景点虽星罗密布,但距离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车程大多在1小时以内。如,第一师范距离基地28公里,车程40分钟;橘子洲距基地24公里,车程35分钟;新民学会旧址距基地20公里,车程30分钟;雷锋纪念馆距基地17公里,车程20分钟;花明楼刘少奇故居距基地21公里,车程25分钟;长沙县杨开慧故居距基地68公里,车程约1小时。同时,长韶娄高速、绕城高速等拉近了长沙与周围城市的距离。韶山毛泽东故居距基地49.8公里,车程只有46分钟;湘潭彭德怀故居距基地67.8公里,车程1小时左右。因此,作为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长沙基地带领中小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打造移动思政品牌课程,责任在肩,义不容辞。
二、移动思政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长沙的红色资源蕴含和体现了革命先辈以及时代先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的美好向往,对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不懈努力!相较其他省市,长沙的红色资源以伟人或名人故居为主,主要承载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品格。依托这些红色资源,设计移动思政课程,尤其是深入韶山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遗物馆、湘乡东山书院、湖南第一师范、橘子洲头、岳麓山、新民学会旧址等地追寻伟人毛泽东的成长足迹,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有助于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树立正确三观,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追寻伟人足迹,设计理想抱负类移动思政课程
远大的理想成就人生的辉煌。追寻伟人毛泽东的成长足迹,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能从韶山冲的一名农家孩子,成长为独领风骚的一代领袖,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和他在青少年时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密不可分。
带领学生进入韶山南岸私塾,通过参观可知,毛泽东在私塾期间阅读各种经书、史著及小说等作品时,发现居然没有一本专门记载农民故事的书籍,因此他便立下为农民写书的志愿。他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书籍以及“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后,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忧国忧民的深厚意识,逐渐发展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910年秋,年仅17岁的毛泽东面临了人生至关重要的选择:是到湘潭米铺当学徒,还是进新式“洋学堂”当学生?他毫不犹豫放弃了当米店学徒、走个人经商发财之路,而是坚定地选择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立志通过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学生了解完这些故事,此时可带领他们激情澎湃地诵读毛泽东当时离家时所写的《出乡关》:“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体会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
接下来,继续带领学生前往湘乡东山书院参观考察,可深入探究毛泽东为什么给自己取名为“子任”?在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他自己规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家庭琐事、男女问题,”而要谈人的天性,谈中国、社会、世界和宇宙;可带领学生探究什么是“三不谈”?为什么他这样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少年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始终坚持“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以及“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亲师取友”、组建社团,直至后来沿着“救国救民”“改造世界”这一志向砥砺前行,成为举世瞩目的人民领袖。
当代青少年肩负着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通过追寻毛泽东的成长足迹,将思政课堂融入红色研学之中,边观察边感悟,才能在身临其境中深刻感受到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二)挖掘伟人品质,设计传统美德类移动思政课程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少年毛泽东虽然生长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但他自6岁起就开始从事家务劳动,在13岁至15岁停学的日子里,他甚至整天都待在地里和雇工一起做事。少年毛泽东干活从不懒惰偷闲,也从不叫苦抱怨。在除草耕田过程中,别人一两遍,他却两三遍,并且看见杂草就扯,从不敷衍了事。他在喂牛时,常用铁篦子给牛梳洗,使牛身上不藏虱子。他在屋后山坡下开垦菜地,精心种植,使家中吃菜有余,剩下的还可喂猪。
吃苦耐劳的精神投射在学习上便是勤学苦读。据他当年的同学回忆,毛泽东上课时非常认真,从不交头接耳,东走西逛。放了学,在回家的路上,也总是走在最后默默地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回到家里,除了劳动,就是看书。凡是老师教过的功课,他都能很快背诵和默写。这种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帮助他日后不辞千辛万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勤劳之余,少年毛泽东在生活上也很俭朴。虽然家境不错,但他一直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是粗茶淡饭,不管什么场合,从来都不会随意浪费一点。这种良好的习惯,他一直保持到晚年。在毛泽东遗物馆中许多陈列物都体现了简朴的印记:一张1968年1月份的生活费收支表;一件伴随主席走过近30个年头、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一套拼接的棉毛衫衣裤等遗物都清晰地反映了一代伟人俭朴、节约的生活习惯。
在追寻伟人毛泽东的成长足迹过程中,青少年还能清晰感受到毛泽东从小具有的诚实、友善品质。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书时,有一次陪同一些小朋友到一个农民的菜园里偷摘黄瓜吃,被主人发现后,其他小孩逃之夭夭,而毛泽东却站在那里不走,赶忙给主人赔不是。毛泽东诚实的举动受到了那个农民的赞赏,连夸他是个“好诚实的孩子”。1920年,毛泽东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曾得到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和司法总长章士钊2万大洋的资助。对于这2万块钱,他一直记在心上。新中国成立后,从1963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二,毛主席都会让秘书给章老送去2000元,十年从未间断。从1973年起,他又提出要还利息,直到章老去世。“毛主席十年还一债”的故事生动再现了他从小养成的诚信品质。此外,毛泽东从小就乐于助人。小时候,毛泽东在离家较远的私塾读书,早出晚归,但他看到班里有个同学家里穷得带不起饭,于是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半给这个同学。
通过带领学生走进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遗物馆,在历史发生地重温这些故事,目睹历史遗迹,从中可以让青少年认识到,从小进行艰苦的劳动实践以及养成的勤俭习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成长成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也十分值得学习。因此,学习和传承伟人的优秀品质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十分可贵,通过红色研学思政课的学习,青少年可以找到一个“同龄”的学习榜样,触动更深,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更持久。
(三)弘扬伟人精神,设计敢于斗争类移动思政课程
伟人毛泽东的一生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一生。童年时期,他的父亲经常无端责骂他,有时甚至加以体罚。当父亲无理和专横时,他从不畏惧,敢于抗争。父亲反对他去新式学堂求学,他就把舅舅和同族长老及老师请来做说服工作。不仅如此,当族人发生不合理行为时,他也不畏权势,敢于斗争。1909年,湖南灾害严重,粮食奇缺,灾民遍野。韶山冲里的农民同样缺少口粮,饥饿难耐,而族长却要把本族的积谷高价卖给米商。族人发觉后,要求开仓平粜,族长却倚仗权势,将领头抗争的人捆绑起来,要在宗族祠堂惩办。毛泽东当时正在私塾读书,闻讯赶来后不顾个人安危,当众揭露族长违反族规私卖积谷的丑事。在他的不懈斗争下,族长只得被迫放人。
除了与父亲、封建宗族势力的抗争外,他在学校,也敢于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屈从于老师的权威。在南岸私塾时,塾师邹春培要学生填红蒙字,但毛泽东不填,要自己放手写,结果写得比别人填得还要好。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一次毛宇居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先生走后不久,毛泽东感到屋内空气较闷,造成人头昏脑胀,这样死背硬读下去对于学习也没有收益,于是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一面背书,一面摘毛栗子。先生回来后,责罚他做一首赞井的诗。毛泽东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只见他围着天井转了两圈后,便胸有成竹地开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展现了少年毛泽东超乎常人的胆量,体现了他敢于指出老师及当时私塾教学模式中的弊端。1915年,他在第一师范求学时,校长张干坚决执行省议会要额外征收师范学生10元学杂费的决定,对此,毛泽东写了一份4000 余字的《驱张宣言》,将张干驱逐下台。在读书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坚持批判创新的精神,另辟蹊径,阐发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不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这种反抗、批判意识后来被他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不断演变为一种革命的斗争精神。
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毛泽东故居,探究“家庭对毛泽东的影响”,在毛鉴公祠现场演绎“祠堂说理”的故事,可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少年毛泽东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敢于批判现实问题的斗争精神。当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少年毛泽东的反叛行为与现在很多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有什么不同?教师要对青少年的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当前,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批判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改革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的继承是新时代向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回顾毛泽东富有创造性和斗争性的成长历程,通过现场思政教学,学生能够受到启迪,明白青少年要敢于维护正义、坚持真理,敢于突破陈规、大胆创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二十大标定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新使命。毛泽东、刘少奇、何叔衡、雷锋等先贤先烈的成长道路依然代表着当代中国青少年应该选择的正确人生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追寻伟人成长足迹、深入开展红色研学,打造移动思政课程,深入挖掘教育内涵,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价值深远!
作者信息:王欢,女,中小学高级教师,单位:长沙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岳麓营地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