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心理健康课:“韧性小孩”项目为亲子关系注入“心”力量

赵俊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8 16:26:2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8日讯(通讯员 赵俊兰)“过去总因玩手机吵架,现在我们学会说‘我担心你眼睛累’而不是‘别玩了’。”近日,由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支持,湖南李丽心灵教育中心、天心区青园街道湘园社区共同开展的“韧性小孩”心理健康小组活动圆满结束,参与项目的16组亲子家庭分享了8周来的显著变化。这场以“心理韧性”为核心、通过游戏化课程落地家庭教育的项目,正为本土亲子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从抽象概念到具体行动:“心理韧性”融入日常互动​

“我们强调,韧性不是避免跌倒,而是教会孩子如何站起来。”项目社工赵俊兰介绍,“心理韧性”常被视作“抗挫折能力”的抽象概念,但如何转化为家庭可操作的能力?该项目通过8周系统小组活动,给出了答案。

项目初期,9岁的浩浩(化名)在分享环节始终沉默,家长坦言“自己的催促只会让他更抗拒”。随着系列活动的开展,浩浩逐渐在团队任务中举手分享想法,甚至将这份安全感迁移到学校——“现在他会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了”。类似转变在多组家庭中发生:内向的孩子开始主动表达,家长则从“说教者”转变为“倾听者”,家庭氛围明显改善。

创新方法破解教育痛点:游戏化课程解决亲子沟通难题​

针对亲子互动中的常见矛盾,如手机使用冲突、社交边界模糊等,活动设计了三大核心模块:一是培养安全感,通过“社区寻宝”“团队合作游戏”等任务,让孩子在无评判的团队中体验“被接纳”,逐步建立“表达是安全的”认知。参与家庭反馈,孩子从“不敢说话”到“主动分享”的转变,往往发生在3 - 5次活动后。二是升级沟通模式,推出的“家庭红绿灯”情景演练,引导亲子用“我信息”表达法(即“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替代指责。数据显示,超75%的家庭在课程中掌握了这一沟通技巧,并应用于日常。三是社交边界教育,通过“朋友招聘会”角色扮演和“反欺凌情景剧场”,孩子不仅学会勇敢说“不”,更理解“守护边界”是成长必修课。“每一句‘我不喜欢’都需要被尊重”——这一理念被多组家庭写入“家庭公约”。

可复制推广的本土样本:让更多家庭“家门口”受益

“原来爱也需要学习,而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方法。”一位参与项目的家长感慨。8周课程结束后,参与家庭呈现三大显著变化:孩子情绪表达意愿提升,主动分享频率增加,部分内向儿童在学校社交中表现更积极;家长们倾听与陪伴意识增强,指责性语言减少,“我信息”沟通成为家庭互动新常态;家庭冲突频率降低,超80%的家庭反馈“亲子互动更紧密”,部分家庭主动制定“沟通公约”,将课程工具融入日常生活。

“我们观察到,很多家庭从‘被动听课’转向‘主动改变’。”赵俊兰表示,项目不仅传递方法,更通过持续互动让家庭意识到“韧性是可以通过日常练习生长的”。后续,湖南李丽心灵教育计划依托项目成功经验向更多社区、学校推广,让更多家庭无需远行即可在“家门口”参与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