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古城看建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8 09:05:49

文丨谭谈

在自己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上,能到建水这座小城驻足十天,是我晚年生活里最大的满足!

建水,旧称临安。明、清两代临安府治所在地。是滇南大地上一座千年古城。

走进这座小城,满眼都是古街,古宅,古庙,古桥,古树,古井,古府衙,古考场……每一处都是一部小城的史书,诉说着小城的过往,记录着小城的历史。彰显着一代代小城人的创造,一代代小城人的坚守。使这座千年古城,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

古城中心大街——临安路上,竖立着云南省人民政府2020年2月颁发的铜制匾牌:美丽县城。实属当之无愧!

入住在朝阳楼旁

这一天,女婿驾车,送我和老伴从大理来建水。整整开了6个小时。

今年3月,在云南从军20多年的侄儿尔林,陪我们到弥勒、蒙自旅居时,就计划来建水住几天。他在昆明军区的部队上,从战士一直干到团长,才离开云南去黑龙江、西藏的部队任职。前几年,从西藏森林武警总队总队长任上退休,回昆明定居。他有许多战友和下属,转业在云南各地。当时,他就与他转业在建水的战友联系妥了。建水,这座西南古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声名在外,真想来睹一睹它的芳容。而这时,老伴心里却惦记着老家的菜地,要栽种辣椒茄子了。不能耽误季节啊!我们只好放弃去建水旅居,便匆匆赶回长沙了。

七月炎夏,我们又从有四大“火炉”之称的长沙“逃”出来,到云南大理躲暑避热。心里仍然惦记着到建水走一走,看一看的事。朋友说,建水夏天比大理热一些,最理想的是冬天去游建水。本人已八十又二了。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前两年我住在大理“云湖居”小院的时候,常到洱海边漫步,也常到邻村圩场赶街子,还常去老友鄢福初租住的院子走动。这几个点,往返都是一万多步。也没感觉到累。去年,就感到腿劲差一些了。但还能坚持。而这次来,要去赶个场,要去老友福初家窜个门,就只能走单边了。每次总是福初派车接我去,在他家吃过晚饭,再步行回来。四千八百步。如果我徒步走过去,那就只能让他派车送我回来……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老太婆(老头子)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我担心拖到冬天,又是好几个月,自己的腿脚劲又会差一截啊!一个老人,想去的地方,就要抓紧!就要赶快!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于是果断决定:说走就走去建水。我们在网上找到了一个旅居度假酒店。这段时间,尔林因事要回老家去几天。临走时,还特意从昆明赶到建水,帮我实地考察了这个旅居酒店,说是酒店就在建水标志性建筑、著名打卡地——朝阳楼的旁边,他还说条件不错。并给我发来视频。我看过后觉得是不错。

这天下午三点,我们就入住到了这家酒店。

有一帮故乡老友,先我两天从贵州盘州到了建水。吃罢晚饭,我们就到他们住的酒店去看了看。从朋友处回来,在朝阳楼前下车,举头一望,古楼上灯火灿烂,一片辉煌。在彩灯的装饰下,这座六百多年建造的古楼,更加威武雄壮!

这当然诱惑着我们。下车之后,我们没有返回酒店,而是朝着这座在夜空下巍峨挺拔的高楼走去。这时,楼前宽阔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游人如织。荡动着欢声笑语,闪动着幸福的笑脸。不少人举起手机,在拍照,在录视频,留下他们人生中幸福的瞬间。

穿过一个长长的门洞,就入城了。建水,古称临安。朝阳楼,是临安古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之一。现今,它是古城四座城门保存得最好的。朝阳,顾名思义,是古城的东门。它外形酷似北京的天安门。而它建造的时间,比天安门还早二十八年。

过了门洞,不少游者往北面涌去。这里是登楼处,有人把守,要收门票。旁边就是购票处。而对高龄老人则免票。这很暖心,使人感受有人性的温度,有我们这个古老国土“尊老”的优良传统。老伴今年七十又七,也早已进入免票的行列。但这天她没有带身份证。好在我的身份证是从不离身的。没想到,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可带一位陪同者。我老伴,就作为我的陪同者,和我一起登楼了。

古楼共有三层。每一层,都布置着反映古城、古楼历史的展览。我们流览着这些图片,感觉自己进入了一条历史的通道。觉得这座西南小城正在从历史的深处,一步一步向自己的心里走来……

在二楼的外廊,陈列着共和国总司令朱德的一首为古城而作的诗作。年轻的时候,朱德在这里从军,担任过营长。在这里,有了他的第一次婚姻。城里,还保留着他的故居。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回到自己年轻时战斗过的地方,一首诗作,从心中涌来,他挥笔将这一腔诗情铺洒在这张宣纸上……

游览了朝阳楼后,回到酒店,带着一种满足感,欣然入睡。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立在窗前,发现窗外,竟卧着一片碧水。这又让人惊喜。我们入住的这家大莫游居度假酒店,既是在朝阳楼旁,又是在小桂湖畔。伴楼近水,真好!

清晨,我和老伴绕湖漫步。这时,先天喧闹了一天的小城,还在甜梦中没有醒来。湖畔静悄悄。沿湖岸边,摆满了圆桌小凳,全是一些经营特色小食的小铺。此刻一家家大门紧闭。

没有风,湖面平镜一般铺展在面前。此刻,岸边的小院高楼,大树小花,全倒映在湖中,构成一幅幅极美极美的图画……

我们在建水的旅居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湘人建造的“滇南大观园”:朱家花园

到建水的当天晚上,我们游览朝阳楼,顺手拍了些照片。次日一早,就作了个短视频,取了个夜逛朝阳楼的名字,推送在朋友圈里。

南南北北的朋友立马就关注了。作家蔡测海即发来微信,说建水的朱家花园,是我们湖南麻阳人建造的。我的一位亲戚、在贵州盘州度假避暑的国防科大博士生导师张新建,去年到过建水,也发微信来,建议我到了建水,千万别错过了去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盛名在外,有“滇南大观园”之誉。竟是我们的老乡建造的?古人言: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同乡,被称为人生三大喜事。游走在外,猛听到建水这处标志性人文景观,竟是自己的同乡所建造。尽管,这个同乡,是好几百年前的……一种浓浓的亲近感,立刻涌上心来!

吃罢早饭,我和老伴就在和我们一起从大理来建水的女儿的倍伴下,直奔朱家花园而来。

建水的气温比大理高一些,但早晨还凉。我们穿过朝阳楼下的门洞,沐着清风,走进了厚厚的石块铺就的建水古街。

宽广的街道两旁,整整齐齐地耸立着高大的小叶榕树。浓密的枝叶,如伞如盖,几乎遮住了整个街面的天空,给人们送来清凉。树蔸处,绕着树干,用条木做了规则的木凳,或四方四正,或六角造型,使在街上游走的人们,走累了后在树下歇息。铺在街面上的石块,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人踩踏,被一年又一年风雨洗涤,每一块石面都被磨得特别的光滑平洁。

不时出现在街道两旁的指路牌,标示出建城一千多年来,这座小城人留下的一处一处使人心动的文化遗存:孔庙,临安府衙,云南提督学政考棚,指林寺,玉皇阁,城隍庙,崇正书院等……此时此刻,这些闪动在古街上的历史文存,正引导自己在一步一步朝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深处走去……

朱家花园,也在这个街区。不一会,我们就在一座古色古香的院门前立住了脚步。如此盛名的“滇南大观园”,大门竟不高大,不威武,不雄壮。门前的坪地,也很小。站二三十个人,就挤不开了。我们站立在它面前,认真地观看了一阵。其外观,实不敢恭维。然而院门墙上,却实实在在地显出“朱家花园”四个字。

我们从这个不显眼的门洞走了进去。进入这个不起眼的院门之后,我们的眼睛立马放光了,睁大了。这个盛名在外的私家花园,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整个花园,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一个四合院连着一个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都有不同的功能。有小姐的绣房,有培养子弟的私塾,有连接祖宗根脉的家庙宗祠,有接待贵宾的客厅,有各种作坊,更有花园、池塘、戏台、亭阁、假山、枣园、竹林……院内大小天井达42个,厅堂房舍214间。

湖南麻阳人建的朱家花园一角。这个花园。共有42个四合院,400多间房子。有滇南大观园之誉。 

整个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呈“纵三横四”布局,风格独异,滇南韵味极足!它从1875年开建,到1910年落成。两代人花了整整35年!

让人流连忘返的,是院内各种建筑物上呈现的文化气息。无论是水上戏台,还是这个那个亭阁、连廊上,或者是各种石栏,石栏望板上,都雕着历史人物,都刻有圣人、名人的诗词、书法……绣楼月洞门门额上镶嵌石刻“谨言慎行”四字,背面镶嵌石刻“循规蹈矩”四字,朱氏宗祠里,墙壁上醒目地呈现的朱子家训,都深刻、生动地传递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传统。

我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上,看过了南南北北许多的大院名宅。每个大院,每处大屋,都深藏着一个家族的奋斗史,发展史,都是一个地域的民居建筑博物馆。晋中大地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如此,大理的严家大院,湖南岳阳的张谷英大屋,也如此。严家大院,就汇集了白族民居的精华和神韵。

建造朱家花园的朱渭卿(朱朝瑛)兄弟。其祖籍是湖广麻阳县,即现今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

朱家祖上于明代洪武年间流徙到云南建水,寓居西庄坝西高伍,明末清初,其五房迁居白家营村。早期经营茶叶、丝绸贸易,清同治年间,朱广福通过锡矿开采,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滇南首富。其子朱成藻、朱成章进一步扩大了商业版图。其孙朱朝瑛清光绪丁酉科(1897年)中副榜举人(副进士),绶广东候补道员。后来参加辛亥革命,被云南都督蔡锷任命为临元镇总兵,并被授予中将军衔。他主导了朱家从商业巨贾到政治参与的转型。经过数代经营,朱家逐渐发展为当地的大家族,有了足够的财力来修建朱家花园。

人生如戏,挺有戏剧性的是:创造了如此财富的朱朝瑛,后来在时代浪潮中,卷入政治漩涡,没有把握好自己,晚年时,已是穷困潦倒……

细细品读我们老乡精心建造的这个私家庭院,既有汉族文化内涵,更有滇南风情韵味。在建筑艺术上,它融合了皖南民居的精致,晋中大院的大气,苏州园林的灵秀。漫步其中,穿行其内,真可谓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美不胜收!

2013年,朱家花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朋友,我要骄傲地告诉你:建水的朱家花园,这个滇南的大观园,是我们湖南老乡建造的!

夕阳西下看古桥

建安十七孔古石桥。

夕阳下欣赏这座古桥的美,真是一种享受!

这天,刚刚吃罢晚饭,先我们两天到建水的故乡的两位作家朋友秋华和凤姣,就来到了我们入住的酒店,邀我们再去看看双龙桥。前天,我们已游览了这座桥。他们也已去那座桥上玩过。女作家凤姣鼓动我们说:这座桥最美的观赏时段,是傍晚,桥身在夕阳映照之下,看过去那才美啊!

于是,我们四个游走在云南建水的涟源老乡,两天内第二次去看这座双龙桥。

女儿、女婿在建水陪我们玩了两天就要回大理了。第三天,我和老伴,将要自己管理自己。一个老人,晚年生活要幸福,衡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看你能不能生活自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老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必须紧跟时代!如今,一部手机,全方位管理着人们的生活。过去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应该改改了。是学会用手机,方便走天下。这些年,我学会了在手机上写短文、发微信、做美篇,也学会了在手机上购物、付款、转帐,还学会了用手机订机票、车票。但有一样,我还没有掌握,那就是如何用手机叫出租车。

如今,女儿、女婿要离开,不掌握这一招不行了。于是,在女儿他们离开建水回大理的前一天晚上,女婿拿着手机,告诉我如何用手机叫车。要命的是:人老了,记忆力严重衰退。常常是年轻时候的事情,历历在目。而眼面前的事,转过个背就忘了。看起来,自己是学会用手机叫车了。但担心女婿一走,又忘了。待女婿返回他们的房间后,我便在手机上反复操作,强化记忆……

次日早上,吃罢早饭。我和老伴走出酒店,站到朝阳楼旁的新华书店门前,掏出手机,操作叫车。先点开高德地图,再点打车,输入出发地点和目的地……

奇妙的景象在手机屏幕上出现了:有一个无形的转盘在屏幕上端转动,不一会,手机上就出现一白色的小车,一个车牌号码。并告知三分钟后,这部车就会到我们站的地方!

就这样,我又掌握了一种生话技能。又多了一份生活自理能力。

一上车,我就告知司机自己手机号码的后四位数。这位年轻的司机,点点头,就驱车拉着我们朝双龙桥奔去了。

双龙桥,又称十七孔桥。在离我们入住的酒店五六公里的西庄镇白家营村。它横跨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处。网络上介绍,这座桥全长只有148米,桥面仅仅3米宽。用今天人们的眼光看,它既不长,也不宽,大概也不雄伟。可转念一想,那是几百年前建的。当时,既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又没有水泥之类的建材。我们的先人,是用一块块巨石垒砌而成的。光桥身,就用了约500块巨石。桥墩也全是巨石垒成,采用尖形分水结构。一个一个桥孔,则是根据桥孔大小孔形宽度巧妙地计算出来的一端略厚一端略薄的巨石垒砌成的。前人的智慧,从中可见一斑!

几公里路程,不一会就到了。司机在离桥不远的地方,停住了车,说:到了。

我们走下车来。发现一座石孔桥就出现在自己面前。桥垱头,有一座跨桥而立的古老高大的亭子。我们到的早,许多的游人还没有来。我们穿过这座二层楼的亭子,走到了桥上。太阳刚刚出来,缕缕阳光在桥面光洁平滑的石板上跳动。这些石块数百年来不知接受过多少人踩踏,一块块被千百上万过桥人的脚板打磨得光洁如镜了。许多的地方还被磨熔了,现出一个个氹氹来。

我们从南端往北端走去。桥两边,都安放着坚固的石栏杆。抬头一望,桥中间,立着一座三层檐歇山顶阁楼。据介绍,阁楼高20米,檐角飞翘。有“滇南大观楼”一说。这座桥,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开始仅是北边的3孔。后来,因河道拓宽,续建了南边的14孔。形成17孔结构。桥身呈“一桥锁双龙”的意象,象征镇水祈福。

1965年,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列为中国十大古桥之一。并收录于《中国古桥技术史》。它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并称“南北双绝”。

因为是第一次来看这座桥,没有经验,随便选了一个角度,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就打车回酒店来了。这次来看双龙桥,权当是学会用手机打车。

世间的美,无处不在。需要人用心去发现。比如这座桥,从哪个角度看过去最美?就极有讲究。

我们四人走下车来,只见人头窜动,比昨天上午我们来的时候,人多得多啊!古桥东西南北的河岸上,全站满了人。这座古石桥的上下游,几百米处,各建有一座现代化的水泥桥。那两座桥上,也全是人。

这时,太阳在西边的群山上晃悠,暖色的光线,落在河面,落在一孔一孔石桥上,落在那座巍然挺立桥中央的阁楼上。把整座石桥,装点得庄严无比。河水在桥下泛着金波。桥在水上耸立雄姿。男男女女的游客,在桥上走动……桥,有如一座挺立于天地间的雕塑……此情此景,容易使人想起七仙女与董永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来。

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部手机,选择自己满意的角度,在嚓嚓地拍照。是啊,景美,心美!

古桥南端,是一片广阔的田园。智慧的建水人,把这片田园风光,巧妙地打造为一个稻田公园。夕阳落下之后,古桥渐渐退出舞台。一群群的游人,漫步走进了稻田公园。田园中,建设者用仿木搭建了栈道。田园中间,还建有一座造型特别的亭子。此刻,游客们各自选择自己合适的位置,或在栈道旁的条凳上坐下聊天,或站到稻田中间的亭子上观景……

秋华,涟源市作家协会的主席,讲一口只有涟源人能听懂的涟源话。离开涟源这个范围,就抓瞎了。好在我们四人,都是屋门口人。凤姣,是我早年工作的涟邵矿务局的子弟,一位出色乡村教师,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写得一手漂亮的散文,常有佳作发表于报刊。为人活泼,热情。这时,她在稻田公园边的一处果汁摊子前选了一个地方,招呼我们过去。

夜空下,古桥前,稻田旁,我们四个老乡,围着一张小桌,喝着凤姣为我们购买的百香果汁,漫无边际地说着故乡,说着童年,说着或甜或苦的往事……

桥美,田美,心美。惬意极了!

临安府署会同乡

临安路,是建水古城的一条中心大道。古城里许多历史文化地标,都集中在这条街上。通街街面全是青石板铺就。两边的建筑物,有不少是明、清时代的老物件,街上的景观树,也多是上了年纪的大榕树。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历史的通道。那座建造于元二十二年(1285年)、规模仅次于孔夫子老家——山东曲阜孔庙的建水孔庙,在这条街上;那保存完好的明清两代的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为国选才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也在这条街上。自然,滇南一方河山的统帅府——临安府署,也在这条街上……

其实,我来到建水的第二天,就到此处游览过。当时,心里没有什么要写写它的想法,只是粗粗地看了看。只觉得它大气、威严。没有想到,前天,故乡的作家朋友袁新风,突然到我住的酒店来看我。他说他是到临安府署来搜集资料的。他的故乡安化县政协,正在组织编写一本反映安化历史人物生平业绩的文献类图书《梅城那些人那些事》。梅城,是安化县的老县城。那里诞生了两江总督陶澍等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安化那个小小的地方,在云南临安府做过知府的人,就有两人之多。做为安化籍的作家,支持县政协这个文史项目的落地,他责无旁贷。于是他不畏千里迢迢,来到建安搜集资料。

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再去认真看看这个临安府署。到那里去会会自己的同乡,探寻一下自己先辈同乡的足迹。

早餐后,蹓出酒店,走上了这条古街。不大一会,就到了这个庄严的府署了。两尊巨大的石狮子,立在府署大门两侧,给人一种衙门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临安府,200多年的历史通道里,是滇南的最高行政机构。这座府署,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现存的建筑为2016年—2019年修复。它完整呈现了古代官署六科布局的吏治文化。

整个府署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96万平方米。六进院落布局。1382年,从通海迁府治到建水,将原来的临安路改为临安府。府名之所以称为临安,是因为这个府所治地域,抵达了安南(今越南)边境。临安南之境,故称临安。

明清两代,500多年间,临安府共有184任知府在此履职。这些知府中,有不少对管理这一地域,治理这一方山水,是很有建树的。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临安的经济繁荣程度,在云南是居前的,有“金临安,银大理”之誉。临安的文化,在整个云南也是领先的。有“临半榜”之说。就是说,云南在朝廷的科举考试中,临安的上榜者占到云南全省的近一半。

迈进府署那扇高大、魁梧的大门,就见大堂上,高悬着“明镜高悬”的匾额。进入二堂,堂中的水池里,两丛翠绿的睡莲,浮在水面上。左边那一丛上,还开出了一朵白白的花朵。府署堂中设莲池,寓意为“廉耻”。体现着古代的吏治文化。

第二进府署里,左右各有三个科的衙门。左边分别是兵科、刑科和工科。是府署分管军事、刑法和工程的机构。右边三科,我就没有去游览了。

走到第三进院落,就有一个“临安名宦”的展厅。那天袁新风说,这个展厅的正面墙上,就陈列着临安府184位知府的名字。我上次来游览时没有进去看过。这次是专门朝此来的。一走进这个厅。迎面那面墙,是一块棕黑棕黑的展板。上面全是名字。也许是为了体现历史的厚重,展板采用棕黑色。标在这样底色上的名字,看起来就不醒目了。只有中央的那个“临安名宦”的红印章,却分外醒目。我认真搜寻了好大一阵,才在左边一个角上,找到了自己要找的那个同乡的名字:贺宗章……

展厅左边墙面,是介绍临安府的历史沿革什么的。而右边那面墙,则是用图片和文字着重介绍了184位知府中对临安的社会发展有建树、有贡献的10位知府。他们或是在治水,或是在兴学,对临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这10位中,就有贺宗章!而贺宗章的闪光之处,则是筑路!

贺宗章,可能是临安府的最后一任知府。展墙上,贺宗章的名字下,用文字标明:1898年,任临安知府。下端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湖南安化人,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两次任临安知府。1903年,贺宗章还被清政府任命为“蒙自滇越铁路总会办,足迹踏遍滇越铁路全线,了解了鲜为人知的筑路情况,写下了《幻影谈》一书,描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红河地区的历史状况。”这些文字右边,陈列有两张从书中获取的照片。一张是筑路的,一张修桥的。

就是这两张照片,勾起了我一段温暖的记忆。今年三月。我在蒙自旅游,到过滇越铁路上的一个小站:碧色寨游览。在那里的一个展览里,也看到过这两张照片。说不定,那两张照片,也是从贺宗章的这本书上拷过去的。

滇越铁路,从昆明通往越南,是我国西南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国际联运的铁路。

1895年,法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越南和中国的铁路修筑权。1897年,法国对线路进行了勘探,并于1898年向清政府递交照会,要求获取修筑云南铁路的特权。1903年,中法两国签订《滇越铁路章程》,法国获得筑路权。滇段于1904年动工修建。这条铁路,从我国的昆明到越南的海防港。全长859公里。云南段465公里。全路穿越极其复杂的地质环境,修建有大量的桥梁和隧道。其中一座跨越两座大山的“人字”桥,全部用钢板、槽钢、角钢、铆钉连接而成。在当时的筑路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建成这座桥的难度,可想而知。要是如今,我国已是基建狂魔,修过称雄全球的港珠澳跨海大桥,修过亚洲最高的贵州北盘江大桥。这样的桥,自然不在话下。据说,当年修那座桥时,100多名民工就葬身在这座桥下。修建这条铁路的过程中,法国殖民者招募了近30万当地劳工,约有10万劳工在此丧命。

没有想到,当年代表清政府与法国殖民者打交道,主持中国方面筑路工作的,竟是自己的先辈同乡!可以想见,当年,他奔走在这条条件如此艰难的筑路工地上,耗去了多少心血,破解了多少难题,克服了多少困难啊!不由得,我立在展板上贺宗章的名字前,心中腾地涌上来一腔热辣辣的情感,对这位前辈同乡肃然起敬!

184位临安知府中,还有一位安化人:黄德濂(1786—1849年)。他考上了进士的功名。1841年,被朝廷任命为临安的知府。他是安化龙塘人。龙塘,和我的老家只隔一座山啊!他的名字肯定也在这块展板上,但我一时没有找到。他和184位中除右边墙上有图片有事迹簡介的十位知府之外的174位知府一道,已淹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走出临安府署,漫步在建水古城这条古朴厚重的街道上。总觉得前面有一个高大的背影在为我引路。那是自己的先辈同乡贺宗章。他把自己坚实的脚印,留在这座古城里,留在滇南这方山水中……

贝山陶庄,一个童话世界

在建水逗留十天,看过不少的古街、古宅、古桥、古井、古庙……那都是前人留给后人的财富。这时候,一个念头就在心头涌现:享受前人留下财富的古城里的今人,又给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

在这里,在贝山陶庄,我心里的这个疑问,有了完美的答案!

第二天就要离开这座看不尽古这古那的古城了,心中有一种依依难舍的情绪。早餐时,我在度假酒店的旅游景点广告牌上,看到贝山陶庄。上面提示说,那是古城今人用烧陶窑场废弃的碎陶片打造的一座艺术山庄。

于是,我掏出手机,到网上搜索这个贝山陶庄。有关这个陶庄的资料,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了……

建水,是我国著名的紫陶之都。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的紫陶制作,拥有7项外观专利,2项发明专利。作品采用传统的“刻坯填泥”工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产品漂亮极了。

号称陶都,那陶都里一定养育出了不少的制陶大师。不错,向炳成,就是陶都制陶工艺大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他是云南省制陶非遗传承人。他首创的绞泥彩填工艺,丰富了紫陶艺术的表现力。他的作品,在国际茶器设计展上,获得过银奖。我心中的这个疑问,许多年里,没想到也同样在他这位制陶大师的心中涌现……他不断地叩问自己:我们这代人,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呢?

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了他的脑际:做了一辈子陶艺品的自己,何不在自己的故土上,做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陶艺品,给自己生活的这座千年古城,添一新景呢?

想到就动手。2009年,他创建了建水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他带领他的团队,来到临安镇陈官新寨村的一座荒山上,动手做这个世间最大的紫陶艺术品。

这座山,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金竹坡。山下,有一条漂亮的河:相思溪。他们从各个烧制紫陶的窑场,收集来大量废弃的紫陶废品和碎片,历时十年,他们用心智,用汗水,把自己头脑里的那件世间最大的紫陶艺术品,那个想象中的童话世界,那座异域风情的“欧式城堡”,立起在这座有着一个美丽名字的荒山上了!

这一天,我们来到了这个山庄。远远地看去,整个山头上,耸立着一片色彩斑斓的欧式城堡,一个漂亮的童话世界。我们沿着坡道,一步一步向这个童话般的紫陶艺术世界走去……

一个个城堡,依山而立。上一道坡,拐一个弯,一个惊艳的世界就出现在你面前,使你忍不住从内心发出尖叫。穿过一道门,钻过一个洞,又是一片新的天地……走在这里,满眼都是景,步步都让人欣喜。

这是一个赞美劳动者,颂扬劳动美的世界。景区里,一块块标牌上,是建水当地的劳动模范的照片和先进事迹。一个一个的制陶名匠和劳模的工作室坐落在这里。这里,还有制陶工坊,陶艺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体验制陶过程,可欣赏我国历代紫陶珍品。2023年,这里被评为云南省非遗工坊。

如今,这个占地80余亩,用废弃的紫陶碎片与石头堆砌而成的童话世界,成为国家级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它虽然刚出生不久,却已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热门打卡地。每天游人如织。你看,那山下的公路上,旅游大巴,停了一长串……

贝山陶庄,古城新景。

贝山陶庄,古城今人留给后人的财富!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