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16:27:03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谭好 通讯员 董侃雅
漫步在秋日的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龙唐村,一幅恬静美好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干净整洁的道路蜿蜒伸展,两旁绿意盎然的稻田如碧波荡漾。凉爽的秋风中,“村村响”广播正播放着村民耳熟能详的村歌《和美龙唐我家乡》——“余事不办喽新风尚,心中有爱情意长……”悦耳的歌声,不仅唱出了村民对家乡的真挚情感,更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文明的动人乐章。
近年来,在白箬铺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契机下,龙唐村精准施策,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刚性条款写入村规民约,通过“以规立德”实现“以约促治”,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乡村的“人情债”负担过重难题。如今,文明乡风正化作细雨甘霖,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最美底色。
风景美如画的龙唐村。
村规民约“破旧俗”,斩断人情负担链
“我们村过去和很多乡村一样,被人情攀比、铺张操办的风气给困住了。”龙唐村党总支书记刘双银介绍,全村现有950余户、3400余人。曾经,村里婚丧嫁娶讲究排场,生日、升学、乔迁等“余事”宴席名目繁多,礼金数额水涨船高,沉重的“人情债”让不少家庭倍感压力。“一年辛苦赚的钱,一半都拿来送了人情。”这句朴素的感叹,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村民彭礼对此深有体会:“我刚嫁过来的时候,一年光人情支出就要两三万,今天这家娶媳妇,明天那家孩子升学,红包根本停不下来。”
转变始于2021年。时任白箬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宇波来到龙唐村调研,精准把握该村“民风淳朴、地理位置偏僻”的特质,将其转化为优势,明确以“移风易俗”作为核心切入点,打造村庄特色,为全镇树立可借鉴的文明标杆。于是龙唐村“两委”直面陈规陋习,决定从建章立制入手,将移风易俗作为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和民主决议,龙唐村重新修订村规民约,以“硬条款”破解“软难题”。
9月19日,湖南法治报记者在龙唐村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宣传栏里,看到了这份以七字歌形式呈现的村规民约。全文共23条、322字,语言朗朗上口,内容贴近生活。其中“破除陈规和陋习,余事不来办酒席;婚事新办是时尚,丧事简办要提倡”等涉及移风易俗的条款,成了村民日常行为的新指引。随后,记者翻开《龙唐村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手册》,留意到首页印制的就是村规民约,彰显出其在该村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村民正在阅读宣传栏里张贴的村规民约。
为使村规民约真正“活”起来,龙唐村打出了一套“线上+线下”的组合拳。线上利用微信群发布信息,线下则通过“村村响”广播、屋场会及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广泛宣传,将移风易俗理念编入村歌、小品、快板等文艺作品,让文明新风吹得有趣、深入人心,使村民体会到“不靠送礼,乡情更浓”的真诚。
此外,村里同步成立由村民小组长、老党员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配套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移风易俗奖惩办法》,构建起“村规民约定方向、理事会抓执行、奖惩办法作保障”的闭环管理体系。不仅简化了人情往来,更对宴席规模、礼金标准、办理时限划定了明确的红线。
“光靠条文不行,关键得公开透明。村里的红黑榜定期更新,谁做得好,红榜表扬还有奖励;谁违反了规矩,黑榜上亮亮相。”刘双银告诉记者,党员干部和理事会成员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在村务公开栏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让“白纸黑字”的规章成为共同遵守的约定,使文明新风从软性倡导落地为硬性约束。
干部带头守约定,文明新风树起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刘双银深知,工作要落到实处,村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其父亲70岁生日,仅设3桌家宴且拒收礼金;2024年初,村妇女主任王荣芳为父亲办葬礼时,不收礼金、不请乐队、不放鞭炮,两天内简办完毕。红白理事会成员更是化身“宣传员”和“监督员”,深入屋场农户,掰着指头给村民算“经济账”“人情账”:“全村每年‘余事’宴席超200场,每户光人情支出就要2万元,几乎是半年收入!”这组直观的数字引发了村民的强烈共鸣,大家逐渐达成共识,要一起破旧立新、倡导文明新风。
红白理事会成员入户宣传。
龙唐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炭山窝组村民吴娭毑家四世同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老人90岁大寿时,其家人早就计划风风光光地为老人办一场寿宴。然而,当时正值村规民约推行初期,红白理事会成员多次上门沟通,希望吴娭毑家能带头简办,为全村作出示范。
“吴娭毑家仅亲戚就有20多桌,如果大办,将对刚起步的工作造成巨大冲击。”刘双银说,为了守住公平底线,不给规则开口子,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不仅在附近几个组挨家挨户做宣传,更在寿宴当天现场进行耐心劝导。最终,这场寿宴仅以几桌简朴的家宴完成。
“起初,吴娭毑和家人颇有怨言,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刘双银无奈地笑了笑。但事后,通过村干部一次次上门,真诚说明“余事”大操大办不仅增加邻里负担,也与新时代风尚不符。慢慢地,吴娭毑和家人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支持,这件事也成为龙唐村移风易俗工作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
自2021年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以来,龙唐村烦琐的“余事”宴席几乎消失,红白喜事每年总量控制在30余场,仪式规模明显简化——不搭戏台、不用拱门、不燃放烟花爆竹等。全村每年省下上千万元操办费用,户均少支出2万元礼金。这笔“省下来的钱”,切实转化为了村民增收致富和生活提升的资本。
“现在村里风貌焕然一新,宴席从简,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反而更自在了。”彭礼的话语里满是欣慰。随着不必要的支出减少,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脸上的笑容更多了,文明乡风真正转化为了可观可感的幸福成果。
多彩文化活动,为幸福生活“加码”
龙唐村的变化,远不止于村民鼓起的“钱袋子”,更深深融入乡村的日常图景与精神底色里。昔日喧闹的乐队、铺张的拱门与鞭炮声日渐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广场上欢快的鼓点舞步、屋场会上坦诚的议事声、长桌宴间的邻里温情以及志愿服务中踊跃的身影。
第三届村庄文化艺术节活动现场。
为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2023年,龙唐村创新设立“6·18村庄文化日”,成为全省首个设立“村庄文化日”的行政村,并连续3年成功举办村庄文化艺术节,累计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村里组建的40余人的女子大鼓队、超百人的舞龙舞狮队等文艺队伍,已成为一张张亮眼的文化名片。由村民集体创作的村歌《和美龙唐我家乡》,经过一整年每周六学习班的教学,真正实现了老少皆会、广为传唱。
在今年7月5日举办的第三届村庄文化艺术节上,20多个村民自导自演的节目轮番登场,其间还融入了移风易俗先进典型表彰环节,生动呈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乡村文化新生态。曾受人情困扰的彭礼,更是将身边真实的故事编成小品《移风易俗龙唐新风尚》搬上舞台,让移风易俗的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浸润心田。
小品《移风易俗龙唐新风尚》。
龙唐村还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挖本土饮食文化底蕴。村里开发推出“龙唐十大碗”系列特色菜品,既塑造饮食标识,也拉近了邻里距离。同时,村里设立教育基金,以简朴隆重的座谈会替代铺张的“升学宴”,引导重视教育、崇尚节俭的风气,推动移风易俗向纵深发展。
表彰移风易俗先进典型。
“今天去你家,明天来我家……”正如村歌中所唱,人情往来虽少了,但淳朴的人情味却更浓了。龙唐村的实践,成功将沉重的“人情债”转化为清新的“文明风”,成为白箬铺镇移风易俗工作的鲜活样本。这场以文化人、以约促治的变革,如一缕清风,吹走陈规陋习,为这个文明村庄注入了持久而温暖的精神力量。
责编:谭好
一审:谭好
二审:任琼瑨
三审:周智颖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