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衡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6 08:30:37
曾衡林
一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85后”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昌妮,带着湘妹子独有的率真个性,与母亲李艳共同创立了“艷湘绣”品牌,推出系列非遗“爆款”,让千年湘绣从历史深处轻盈走来,妆点日常。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自清末崛起于三湘大地后,便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审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传统刺绣艺术的璀璨明珠。它不仅是针线与绸缎的交织,更是湖湘文化精神的具象表达,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为兼具艺术鉴赏性与文化传承性的瑰宝。
从技艺维度审视,湘绣的核心魅力在于其“以针代笔、以线着色”的极致匠心。其针法体系繁复而精妙,仅核心针法便逾百种,其中“掺针”技法堪称一绝——绣者通过不同色线的分层掺合、长短针脚的错落排布,让色彩过渡如水墨晕染般自然柔和,既避免了传统平针绣的生硬感,又能精准还原物象的肌理与光影。以湘绣经典题材“狮虎”为例,艺人们巧用“毛针”“鬅毛针”,以极细的丝线逐层铺绣,使狮虎的鬃毛、皮毛呈现出蓬松立体的质感,眼瞳处更是以金线点睛,尽显猛兽的威严与灵动,素有“湘绣狮虎冠天下”的美誉。此外,湘绣对材料的苛求同样彰显其品质:丝线需经多次脱胶、分拈,确保纤细柔韧;绸缎多选用杭州缎、软缎等质地细腻的面料,为针法施展提供最佳载体;配色上则遵循“色随形变、色依情生”的原则,既尊重物象本真色彩,又融入绣者的艺术巧思,使每一件作品都兼具写实之精与写意之韵。
从文化内涵来看,湘绣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映射。历史上,湘绣并非局限于闺阁中的消遣技艺,而是在近代工业浪潮中主动求变——清末民初,湘绣艺人吸收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原理,突破传统刺绣的平面构图,开创了“中西合璧”的绣制风格;同时,湘绣产业积极对接市场,将传统纹样与时代需求结合,不仅成为当时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更让中国刺绣艺术走向世界。在题材选择上,湘绣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如《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文学题材的绣品,以针线再现湖湘人文胜景;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湘绣作品中,既有对张家界、洞庭湖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的创新表达,让传统技艺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湘绣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技艺学习周期长、年轻传承者短缺、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不足等问题,考验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与文化自信的提升,湘绣正以新的姿态焕发活力——一方面,非遗传承人通过进校园、开工坊、线上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湘绣技艺;另一方面,设计师们将湘绣元素融入服饰、家居、文创产品,让“高冷”的传统技艺走进日常生活。例如,某品牌将湘绣的“缠枝莲”纹样融入现代时装,既保留了刺绣的精致感,又符合当代人的穿着需求,让湘绣之美被更多人感知。
湘绣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工艺品”的范畴,它是一代代艺人匠心的凝聚,是湖湘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根丝线,串联起千年的历史;一枚钢针,勾勒出文化的传承。在守护与创新中,湘绣正从历史的卷轴中走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这份“针尖上的中国美”,得以永续传承。
责编:曾衡林
一审:曾衡林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